破冰之旅
作者: 李維榕博士
原⽂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開始>
攝影: 社欣@4砵典乍街
這個青年人已經二十六歲,但是所有人都稱他為「孩子」。如果單是聆聽父母親的陳述,也會以為他們口中的孩子是個六、七歲的小屁孩,完全沒有自理能力。
這是一個十分普遍的現象,每當子女出現精神健康問題時,都會促使父母甚至工作人員,不知不覺地為他們建立一個保護網,為他們打點一切。這是我在上海進行的一個家庭評估。這青年人被診斷為強迫症和情緒不穩型人格障礙,是醫院的精神科醫生帶來作諮詢的。
主角出場時,才發覺這是一個長得十分健碩的大學畢業生!作為一個心理治療師,我一般都是把病者當正常人看待,從而啟動他們正常的一面。
我問他在大學念的是哪一科,他說念戲劇表演的。
我說家庭關係也像一種舞台演出,很多看似屬於個人的問題,往往都會牽扯很多人與物在內。他回應:「嗯,多種關係的錯綜複雜!」
如此有條理的對答,怎麼成為精神病院的常客?
可是他卻說,已經在精神病院住了五十三天!這是怎麼一回事?他說:「說來就話長了!」
原來他喜歡上一位已經離職的老師,老遠飛到北京去找他,他的母親解釋:
「人家老師不願跟他溝通,他三番四次,去了一次兩次三次四次五次六次,找到人家家裡去,我覺得這個行為已經非常非常過頭了,所以就把他送醫院去了。」
這一個大男人,怎麼把他送醫院呢?
母親說:「第一次是哄他去的,我說媽媽陪你住院,第二次是把家𥚃的男人都找出來,一起把他扛着去的。」
她又說:「他跪在我面前求我,媽媽我不要住院,我不會再去了。但是已經被告上公安,他也簽了協議不再去打擾別人,可是才一出院,他又去了。」
青年人自己解釋說:「從小我爸對我的陪伴較少,我都是跟着媽媽生活,對於年長的六七十歲男性特別依戀。以前也對其他老人家有過相似的經歷,也多次被告到公安。這位老師是我在夏令營認識的,當時我碰到一些壓力,他給我很大的鼓勵,叫我加油,我就是弄不明白,為什麼他現在完全不肯見我?」
原來青年人的父親長年在外工作,有時六個月都回不了家,孩子從小就很渴望得到父愛,四處在老師當中找尋父親的影子。其實這是很正常的行為,孩子往往都會向老師及其他長輩找尋理想中的父親或母親,但是這青年人已經二十六歲,怎麼還如此執着?
他說:「也許是因為我的思維還停留在兒時的狀態吧!得不到的東西就哭鬧,直至得到為止。」
我說:「你的思維沒有問題,是你的感情還停留在孩童的時段罷了。」我們的感覺常常都會停留在受了傷的時段,人是成長了,就是情感不再長大。
但是這青年人究竟執着在哪裏?怎麼不停的闖禍,還是不能罷休?
他說:「其實我也挺困擾的,就是控制不了自己。我總覺得,我去找別人,只要在合理合法的情況下,我也沒有去搶劫、去做一些瘋狂的事,只是站在別人家門口……我覺得很不甘心,總得給我一個說法吧。」
當一個人把自己的堅持變成強迫症的時候,你怎樣勸阻都沒有用,我轉過去問父親:「在這整件事情中,你處於一個怎樣的角色?」
他說:「當他第四次去北京的時候,我沒有去,警察就打電話跟我說,你一定要親自上來把他帶回去,要不然我們就扣留他……我第二天一早就去了。我答應陪他一起去找那個老師,老師不肯見他,在那小巷子𥚃,來了幾個七八十歲的老頭要打我兒子。我怕我兒子生氣,會還手,把他們打傷就真的要坐牢呀,所以我對他們說,要打,就打我,不要打我兒子!」
老爸愈講愈激動,如果說他在孩子少時沒有好好陪伴,那現在已經加倍補償了吧?這才發現,這父子完全沒有對話,也很少眼光接觸。老爸苦苦要求接近兒子,兒子就是把他當作透明。像很多長年不在家的父親,往往回到家來看到孩子有何不妥之處,就會怪責妻子,妻子滿腔委屈,自然就與孩子更加親近,母子同盟,父親就成了陌生人。這個家庭也是一樣,現在因為兒子的問題讓父親不得不回家,但是父親的角色已經淡化了,像個外人!
父親很悲哀:「肯定難過呀! 始終不明白孩子為什麼不肯跟我說話。我對他,實在無微不至地照顧,每天早上去送、晚上去接,想不到孩子卻毫不領情!」
我對青年人說:「你有看三國演義嗎?最近電視在播,孔明六出祁山,每次都挫敗而回,你卻是六飛北京…」
母親打斷說:「一次比一次激烈!是最佳劇作!」我們都笑了。
我問他說:「你那麽聰明的一個青年人,為什麼堅持去找一個不斷拒絕你的老頭,結果把自己變成一個精神病人,而你身邊就有個全心愛護你的老頭,你卻不肯接受他?」
青年人深思不語,我又問:「你可以如何改編你的劇本?」最後,他說:「要破冰吧!」
父子之情,真的是錯綜複雜,必須打破表面冰塊,才知道下面隱藏着的是何等柔情和期待。
在文章中,注意到這位青年人一直在尋找父愛的缺失,並將這種渴望轉移到其他人身上。然而,青年人跟父親互動的習慣卻一直停留在“vicious cycle"。
後來經李博士對該家庭的介入後,年青人漸悟需要“破冰”,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突破。
在跟進方面,我們可以繼續透過家庭會議來進一步破冰。輔導人員在當中可以營造一個開放和安全的空間,青年人和家庭成員一起討論和解決問題。透過這樣的互動,我們可以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的合作和理解,建立起共同的目標和計劃。
非常感謝李博士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