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維榕專欄

何謂過於親密?


作者: 李維榕博士

原文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始>



插畫: 社欣@4砵甸乍街


常聽到人說,這對母子(或母女)過於親密!究竟何謂過於親密,為什麼總是針對母親?


這天我們就見到一對被稱為「過於親密」的母子。孩子十二歲,母子二人都被診為憂鬱症,但是看來最不開心的是父親。他說,從孩子出生開始,自己就成為「靈魂」一樣,再也不被人看得見,無論怎樣爭取,都沒有用。


父親拿着一本記事簿,一宗宗地紀錄下自己的家庭事故。與妻子對話的方式也是如此,像是主持會議;你先說,現在輪到我說,最後由他總結:「我以前無法了解你的行為,現在知道你有精神病,反而釋懷了,你是因為生病,不能自制,我只能接受,不再強求,完!」他的說話像結案陳詞,最後還加上句號:完!


母親與兒子聽着,好像習以為常, 完全不必回應。


我問母親:「他說你有精神病,所以不再強求,你是怎麼想的?」


她毫不在意:「只要他不再煩我,他說什麼也無所謂!」


她補充說:「我與兒子有 pillow talk,睡覺時我們暗自討論:有病的是他,他才是精神病!」


原來她與兒子睡在一起,有他們的「枕頭語」,這樣密切的母子關係,爸爸完全是局外人,哪有不被當作透明人的可能?


父親接受妻子是病人,可不願意放棄兒子。妻子因意外入院,與兒子隔離了三個月,父親認為這期間讓他找到接近兒子的機會。其實孩子極度思念母親,不斷在被窩找尋母親的氣味。好不容易等到母親出院回家,母子又要親又要抱,盡量互相補償。父親當然看得不對勁,努力把兒子拉到自己一方。 父親一心要救兒子,兒子卻只想救母親。


這次意外讓孩子更是加強失去母親的恐懼,他監視着母親:「是否一定要不停吃藥?可以改變生活習慣嗎?早些睡覺會更好!」


他說自己每天一早就醒來,又打手勢指着半空解釋:「看着天空的顏色,一點點地變色,由藍轉紅,又由紅轉白,十分好看!」我覺得他這話是說給母親聽的。他又提醒父親說話不要公式化,要有對話。


這讓我想起一個來自新疆的小男孩,小小年紀就失眠,因為無法想得通父母的問題。


見過太多為了母親的安危而心事重重的孩子,他們都會緊緊地以各種方法守護着母親。這些孩子一般都比父親更明白母親的心事,更知道母親的需要,也更忠心於母親。


像那個武漢的青年人,他對父親說:「我知道母親喜歡吃魚,但是父親不知道,所以每次出外吃飯我都特別會去點一尾魚!」


又像那個西安的少女,她說:「作丈夫的不是要保護自己妻子的形象嗎?爸爸就是做不到,所以即使我媽有什麼不對,我都一定會站在她的一邊!」


看着孩子與妻子如此痴情,很多父親都知道自己入不了局,但是無論你怎樣羨慕或看不過眼,這都是無法制止的情況。也見到很多分開了的父母,因為孩子的撫養權告上法庭,但是孩子偏偏抱着母親不肯分離,很多人都認為孩子受了母親影響。孩子當然受母親影響,只是你愈指責母親,孩子就愈保護她。


有位母親十分苦惱地對我說:「孩子不肯跟爸爸,都說是與我過份親密,連法庭報告也這樣說!」


母親與孩子接近,是天經地義的事,怎樣才算是過分親密?這真的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很多學者認為,鼓勵孩子獨立是西方人的文化,東方思想是崇尚母子相親的。但是從臨床的案例來看,的確有太多無法離開母親的孩子,長久地停留在一個童孩心態,放棄所謂正常人的發展,有些孩子甚至選擇不要長大,回到嬰兒階段。我們認為,過分親密,就是當母親與孩子變成不分彼此,你的感覺成為我的感覺,你的經驗成為我的經驗,同氣同仇。這種情況,一般都涉及母親自己人際關係上的創傷,一些難以遺忘的不幸事件,或是經歷着讓人焦慮的疾病,孩子在旁觀看,不知不覺就接收了上一代的情懷,成為母親的守護天使。


究竟是夫妻關係疏離造成母子親密,還是母子親密造成夫妻疏離?孩子是母親懷胎十月的產品,血脈相連,本來就是母親不可分割的一部份。但是母親與孩子的關連,總是與父親有關,愈是缺乏夫妻親密的母親,愈會與孩子難分難解,即使沒有父親的家庭,他所留下的心理因素,仍然在不知不覺間影響着每個人的心態。本來也沒有什麼不妥,沒有丈夫的愛護,有個暖心的孩子,也是令人安慰的一回事。


但是母子一旦成為連體嬰,就很難分割。像上述第一個案例,那個男孩也知道要與母親有一定的分離,只是身不由己,他說:「再等一回,再等一回我就把媽媽還給爸爸!」一等就長年累月,再也難以抽身。



因此,父親無論怎樣用力把孩子拖走,都會途勞無功,唯一辦法是接近母親,取得母親的信任,成為母親的伴,孩子看見母親有人照顧,也許願意放下。\所以,在每一對過分親密的母子背後,都有一個站在門外的父親。他一天進不了門,孩子就一天不走。

262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