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讀者投稿

我得嘅

作者: 奇樹@4砵典乍街



Pic by kit@4砵甸乍街


疫情爆發後,為了持守社交距離,病人得靠牆坐得老遠,診症室的桌上更添了一塊透明塑膠隔板。看不清對方的容貌時,彷彿也窒礙了人與人之間共感的能力。

這位患抑鬱症的女士,戴了個寶藍色的口罩,跟夏天的海般靛青的長裙相映生輝。「你穿得很好看喎。」我跟她交換了個由衷問候的眼神:「近來還好嗎?」

「不錯,都可以!」兩個月前我初次認識她,說起兩個女兒時抽噎不停。她哭得全身痙攣,彷彿隨時要將滿輩子的冤屈傾吐出口,又竭力呑下喉嚨。我坐在隔板對邊,陪她安頓下來。

上天賜予她兩個心肝寶貝女,卻沒有眷顧她的婚姻。丈夫脾氣怪僻,對幼女呼呼喝喝,作為母親不甘骨肉受辱,終於提出了離婚。最艱難的日子,她可以一天打兩份工作,誓要改善家庭的狀況。命運跟她再開了個玩笑,妹妹自高小開始浮現行為問題,如捲進下沉的漩渦,結黨輟學,流連街頭,更惹上連連官非。

母親為了妹妹的爛攤子奔波折騰,姐姐看在眼內,卻盡是被犧牲的委屈。最近,妹妹因藏毒被捕,債主摸上家門,加上大女兒不斷挑釁,腹背受敵的她,終於受不住倒下來。收症的時候,我在「性格」一欄,寫下resilient一詞。

細囡的事情告一段落,雖未重拾工作,抑鬱症狀卻大致紓緩了。「不過我得嘅!」

聽到這句,我把原本印好的藥單暫擱在桌面。她的笑容裡,有一絲欲言又止的靦腆,測試著我的能耐,會否被自己深不可測的煩惱淹溺。

「大女兒要搬出去住。我們為此爭吵了一輪。」她倒抽一口氣,續說道:「還說了不少很難聽的說話。」

母親不明白,女兒憑什麼鬧彆扭。平常煮飯也多留一份,方便她上班攜帶,飯菜卻不只一次原封不動。家用已經毋須負擔,無奈現實逼人,兼顧一下水電費,也是她為家庭應分的付出。但每次一提到類似的話題,女兒總是反應過敏,嚷著要離家而去。

「看來你們對錢的價值有不盡相同的看法。這也難怪,你含辛茹苦把她倆養大,省下來的都花在女兒身上,她卻似乎不明白你的用心。」

「對啊,搬家的使費比在家住還要高呢,你說笨不笨!」

「難道開始反叛了?」我笑著反問。

「廿多歲才來反叛!」

「那當然,之前妹妹把一家能學壞的本錢都用盡了,終於輪到家姐了!」她若有所失的樣子,大概料不到這著。我試探道:「不過這樣也好,可以少一個人的麻煩。」

「也許吧,讓她學會獨立。」不是味兒的幽怨。

「所以你打算什麼都不管,要女兒承擔責任。」

她低頭陷入了一番沉思。「阿囡說,你小時候不是老跟我說,有本事自己搬出去嗎?現在按你意思做,怎麼又諸多阻攔?」

「母女一場,有時候心底裡緊張對方,話說出口卻變成互相傷害。大家都是一時意氣,只是想不到,今次她如此迅速租了地方。」

她拉低沾濕了的口罩,輕抹鼻樑。「我有問她,是否需要什麼家具,例如電飯煲,可以從家裡取去。」

「你已經主動示好了。阿囡有什麼反應?」

「你知道嗎醫生,兩天前我甚至發了短訊,向她道歉我語氣重了。她卻已讀不回。」

我微微點頭,目光不離開她:「當母親不容易吧!」

「不容易啊。」她搖頭說。

「但你得嘅。」

望著她步出診症室的背影,我再次發覺,每個不幸患病的人,其實都是某種意義上的生還者。尤其在世紀瘟疫肆虐之時,恐懼驅使人人自危;當荒島能夠彼此連結,那份生命間的溫度,也為我的工作帶來一點點光。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