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太太的一通電話
作者: 奇樹@4砵典乍街
疫情肆虐,陰霾久纏不散,就連住院也形成了一種「新常態」:家屬無法親臨,唯有藉固網電話攀談。取代面對面探病是不可能的事,但時間縮短了,家人理應會更珍惜那寶貴的數分鐘吧?我曾經天真地如此相信。原來,更常見的現實是,這份不便強化了某些家庭裡迴避溝通的習慣。
因為抑鬱症狀的煎熬,這位病人已經待在醫院一段長時間。
勞碌半生,抵達耳順之年,本應坐享收成,卻被一次身體檢查報告的異樣擊沉。自此,他的體力急轉下降,說話氣若浮絲,甚至不敢直視鏡子,怕瞥見自己骨瘦如柴的手腳。潛藏的焦慮一發不可收拾,其中最惶恐的是,自己突然衰老,以後無力陪太太周遊列國,最終會失去她。太太比他年輕,恆常都有運動,然而為了陪伴他,連每日最重視的健身課也擱置了。即使丈夫入院治療,她仍會天天到訪,隔著病房大門上的一個小窗口遙望丈夫一面;纏綿之情,教我們難以理解,他怎可能質疑太太會拋棄自己呢?
客觀的病情逐漸好轉,但他總是聚焦在負面的擔憂,唉聲歎氣,嫌別人不體諒他的苦況。他的願望很簡單,只要藥到病除,自然能安好回家。我們也希望事情可以簡簡單單,因此當他抱怨病徵如何頑固,照顧者忍不住要安撫他「看開點」「積極點」,咬定是他將問題無限放大了。久而久之,這埋下了雙方互相指責的矛盾。
甫見面,他馬上擺出一副可憐的樣子。「今天狀態不好。」我按耐住糾正他的衝動,先聽聽他的看法 。
原來,早上太太在電話上嚇唬他,整天躺在病榻上,遲早要坐輪椅,休想一起去旅行了!太太只不過想激勵他,重燃他自強不息的動力。然而聽者有意,他已經信心萎靡,只想聽一句溫柔的甜言蜜語。「不如我們一起打電話給我太太?」病人這番開場白,叫人眼前一亮。電話撥通了。他朗讀準備好的開場白,反映她今早的說話令他難受。太太馬上辯護,著急也是出於關心。眼見矛盾又一次重複上演,我嘗試打破悶局:你可以教教老婆,話怎樣講會讓你舒服一點?他遲疑了一會,吞吞吐吐地說:「你可以說,加油,努力點做運動,否則就要坐輪椅了...」那不就是太太本來的說法嗎?他尷尬地看著我,卻第一次咧嘴笑了。
這記當頭棒喝,令夫妻二人都發覺,說反話的習慣原來根深蒂固。如此一來,要改變對話方式,同樣需要彼此提點和遷就。我引導他們連番練習,提供一種共同學習的角度,既讓病人直抒己見,亦減輕照顧者「幫不到忙」的無力感。重點是,他們再次聯成一線了--「待你康復以後,我們再一起去環遊世界,好嗎?」隔著話筒,他倆旁若無人地親暱,他臉上掛著甜絲絲的笑容,這次輪到我尷尬了。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