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讀者投稿

《十九歲的詮釋學者》

作者:奇樹@4砵典乍街


這是一位十九歲的女孩。兩星期 前,她突然經歷失眠、自言自 語、情緒高漲等變化,家人認為 她是因準備考試導致壓力爆煲。 根據病房觀察,她前幾天的神智 依然紊亂非常:晚上不睡覺,整日胡言亂語,又無故哭鬧。因 此,當她拖著踉踉蹌蹌的步伐進 來,我彷彿認為那披頭散髮的窘 態,才是她原來應有的模樣。我 介紹過自己,她依舊一臉睡眼惺忪。「待會兒要是疲累的話,你 即管中途截斷我吧,我們可以再 找機會講下去。」


「沒關係,病房裡很無聊,又不能看書。」

「你喜歡看書?最近在讀甚麼?」

「《精神詮釋學史》。」我難以 理解,一個十九歲的孩子,為何 會走去看這種鬼玩意。她雙眼發 亮,雀躍地分享詮釋學是怎麼一 門學說。


「你是甚麼時候開始對這些東西 感興趣的?」

「大約是小學五年級吧。那時候 覺得讀心理學、讀哲學可以培養 自己的氣質。」


我難掩驚訝之情。「是你自己這 麼想,還是身邊有人勸導你?」


「是我自己的主意。父母不多閱 讀,只懂叫我專心溫習考試。」


「那麼培養氣質呢?你是想培養怎樣的氣質?」


「喔,我小時候是個活潑型,家 人都囑咐我要學做個女孩子,比如從改變步姿開始。」


「怎樣的步姿?難道要交叉腳走路?」


「醫生你真識開玩笑。」


我嘗試緩和氣氛,但她的神情不 顯得輕鬆。談話間,她散發著濃 厚的書卷氣,難免予人難以接近 的感覺。我問她,學識淵博會令她跟同齡同學相處有困難嗎?她 若無其事地答,自己習慣了孤 僻。但她並不孤僻,起初還一臉 倦容,後來越說越精神。其實她 挺喜歡跟人傾訴。那份感覺不是 孤僻,而是孤單。


「可以詮釋一下你成長的家庭結 構和關係嗎?」既然她如此熟悉 學術套語,我相信她必然有一番 洞見。


「我媽媽是個家庭主婦,爸爸當 維修工人,是典型的男主外女主 內家庭。還有一個弟弟,比我小十一年。」


「所以你跟媽媽最親密,是 嗎?」


「她跟你好的時候便百般嬌寵, 不好的時候可以凶神惡煞!不 過,弟弟出生以後,可能因為他 比我還活潑,媽媽對我的管教方 式逐漸變為疏離忽視型。父親 呢,基於時間所限,是威權專制型。」

她分析得很客觀,客觀得彷彿談 論著別人的家庭,我如此向她指出。會不會覺得,他們三個才是 一家人,自己不屬於一份子?


「不會,我只是習慣了保持一段 距離去觀察。也不是說抽離。但 我覺得彼此表達愛的方式很不 同!」她不經意地把口罩扯掉, 忽爾回過神來,尷尬地解釋道: 「可以讓我脫一下口罩嗎,我感 覺喘不過氣。」


人際關係確實能令人窒息!幼時 經歷的缺乏,孩子可以窮一生的 努力來彌補。一個斗室,容納不 下兩個活潑的靈魂,為了給弟弟騰空位置,她唯有從書籍裡尋找 寬慰。無疑她擁有發達的理論知 識,卻不擅情感交流,以至孤僻 自居。但她始終未有放棄努力, 努力成為值得父母自豪的女兒。 這份偏執演化成學業上的完美主 義,引發了這次壓力反應。


「然後,他們竟突然關心我起 來!以往我知道說甚麼可以令他 們感覺好過,但這段日子,他們 逼我坐著繼續說話。我知道他們 想關心我,但我接受不了!」


「那麼,你希望他們用怎樣的方 式表達愛?」這道問題難倒了一 直能言善辯的女孩。今次,理論 並不高深,難度在於實踐行動之上。


是甚麼原因構成了如今的局面, 我邀請女孩細想一下,也希望了 解其他家庭成員的看法。畢竟詮 釋學的精神,是要明白每個觀點 也有其緣起的脈絡。身為團隊一 員,我知道還要下很多功夫,因 為治療不止要處理她失眠、情緒 失控等病徵;希望到她出院的一 天,她可以安心宣稱,她知道自 己的情緒何以失控了。


189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