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讀者投稿

從個人到系統

作者:奇樹@4砵典乍街


生物醫療模式(Biomedical model)是精神科學中的一個重 要學說。它認為精神障礙的肇因 主要是生物因素,例如遺傳、化 學物質和神經結構的病變。這種 觀點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根源可 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當時的名 醫,後人尊稱為「醫藥之父」的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提 出,精神問題是由體液失衡引起 的。他認為通過飲食、運動和其他物理干預可以恢復體液平衡, 進而治療精神障礙。到了文藝復 興時期,承接著笛卡兒提出的 「身心二元論」(Mind-Body Dualism),大眾越來越接納大 腦變異才是導致精神病的主因, 而非天神對那些人道德污點的懲罰。


十九世紀,德國克雷佩林(Emil Kraeplin)開創了現代精神病學 的分類法。他認為利用科學觀察 方法,能夠可靠地進行診斷和治 療。隨著新技術的發展,生物醫 療模式在二十世紀得到了進一步

的重視。1952年推出的氯丙嗪(Chlorpromazine),大幅改 善了思覺失調患者的病況,因此 啟發了往後精神藥物的研究發 展。神經造影技術和遺傳基因的 突破,亦造就了一波科學狂熱, 希望有助辨識導致精神疾病的生 物因子。

科學帶來進步的同時,也遇到了 其他方面的限制。生物醫療模式 的主要局限之一,是它往往過度 簡化了精神障礙的複雜性。生理 因素並不能完全解釋人類的經驗 和行為;還有環境和社會的影

響,如童年經歷、家庭關係、文 化信仰和社會經濟地位。身體結 構與外在環境的互動,使得精神 病的成因難以一概而論。另一個 批評是,它傾向將正常的人類經 驗病理化。例如,醫學模式通常 將抑鬱症視為大腦中的化學失 衡,而忽略了何謂對生活壓力的 正常反應。這種思維會導致過度 診斷和過度藥物治療,尤其是兒 童和青少年,很容易被標籤為孩 子自身的失常。


相較之下,系統家庭治療則考慮 到個人、家庭和更大的社會脈絡之間的相互聯繫。這種方法強調 理解問題出現的背景,而不僅僅 是關注個人的症狀。在某些情境 下,極端的情緒和行為才是人之 常情的反應,治療師需要保持這 種觸覺,以全盤角度理解家庭帶 來的問題。孩子的行為問題可能 是對家庭衝突或父母的精神健康 問題作出回應,這個現象比大眾 想像中普遍。

還有一點值得關注:生物模式的 框架下,精神障礙被視為靜態和 不變的。對患者和家屬而言,刻 板的觀念容易加劇絕望和無助的處境。系統思維認識到精神健康 是動態的,而且總是有辦法改變 困局。在當今之世,這種促進改 變的積極想法,更值得我們推而廣之。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