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讀者投稿

貝特森與雙重綁定


作者: 奇樹@4砵典乍街




學習系統家庭治療的過程中,必然會聽說過人類學家貝特森(Gregory Bateson)。他的研究興趣十分多元,父親是遺傳基因學的重要人物,可能因此培養了其科學精神。筆者最近出席了一個關於貝特森思想的講座,很受裨益,希望在此跟大家分享。


認識貝特森,首先要理解他大力提倡的控制理論(Cybernetic)。他所理解的系統運作方式,有別於一貫的線性思維,而是不斷自我調節的循環。由於這套理論的影響力廣泛,我們現代人其實不難捉摸箇中精要:「輸入」(input) 的信息引致「輸出」(output) ,但「輸出」的信息會經過「反饋圈」 (feedback loop) ,繼而影響新的輸入值。反饋可以概分為「正向」(positive feedback) 和「負向」(negative feedback),正向反饋鼓勵改變,納入原有的模式成為新常態;負向反饋則排除偏離常規的行為,維持系統的穩定。


就以一個離婚家庭為例:當父母決定要終止婚約,小兒子產生了焦慮的表現,這為家庭系統輸入了新的訊息。為了處理孩子的問題,疏離的父母再次合作起來,大人間重新建立的互動令小兒子的焦慮減少。這就是典型的「負向反饋」,父母的行為輸出緩衝了輸入值(孩子的焦慮),原本的家庭結構得以維繫。換個情況,父母能清晰界定每邊的家規,協助小兒子適應新的秩序,焦慮也會隨時間減少。「正向反饋」會幫助家庭系統重新調整以適應新的環境。透過控制理論理解家庭治療的過程,就是要打破負向反饋的常態,鼓勵帶來改變的正向反饋。


在此,我們還要明白貝特森的另一個概念:「元語言」(meta-language)。人類語言的特色是,它包含了一詞多義、象徵、借代、幽默等多樣性。日常社交裡,溝通的方式有很多維度,在言語字眼以外,還會透過各種節奏語氣、肢體動作、規範模式、權力關係,來表達所謂的「弦外之音」。貝特森於50-60 年代針對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溝通模式,發現了他們普遍都有「元語言」上的障礙,無法辨別對方說話的動機和意義,開玩笑視為指責,客套話誤會成命令。現代越來越多實證顯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確展現出「社會認知」(social cognition) 和「元認知」(metacognition) 的缺失,指向的其實是同一個現象。


掌握到這點,會幫助我們了解貝特森所指的「雙重綁定」(double bind)。顧名思義,當局者同時接收到自相矛盾的指令,故此面臨一種進退失據、「做又死唔做又死」的兩難。造成這種兩難的,正是語言與元語言間的不協調。承接上文的離婚家庭例子,母親一方面告訴小兒子「你應該跟父親保持來往」,另一方面卻經常向小兒子流露對前夫管教方針的不滿,這就形成了雙重綁定的局面。大人自身未處理的情緒矛盾,演變成管教指令上的矛盾,這會對有依附需要的孩子構成偌大的心理壓力。貝特森因而推論,雙重綁定是導致精神分裂症的重要因素。


以當今神經醫學的理解,精神分裂症並沒有一個普遍共通的成因,但貝特森的思想依然有其借鑒之處。家庭成員出了狀況,系統自然會透過反饋圈去回應。元語言也是反饋圈的一環,它往往是大人表裏不一、孩子無所適從的障礙所在。家庭治療相信「窮則變,變則通」,要促進系統的正向改變,溝通方法必須要一致,家庭規則才得以重新審視和制定。


 
 
 

Recent Posts

See All

コメント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