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暴龍
作者: 社欣@4砵典乍街
攝影: 社欣@4砵典乍街
坐在診症室的這位女士,眼神沉靜堅定,娓娓道來她充滿苦難的前半生。年幼時,父母離異。自小在不同親人的家、媽媽男朋友的居所居住,寄人籬下,受盡白眼。在暴力和性侵的陰影下,她半工讀完成學業,成為一位專業人士,更早早已置了業。這位母親常自嘲自己讀書不多,故不停自修中、英、數、常識、電腦、育兒知識,努力培養子女。她的努力沒有白費,兩位兒女也考入區內名校。這位女強人母親,卻在幾年前開始,「被小兒子逼得瘋了」,要去精神科求診。
幾年前開始,一向乖巧的小兒子,被診斷患上過度活躍症、強迫症和自閉症。九歲的小兒子拒絕上學、拒絕洗澡、拒絕刷牙、拒絕說話。他的自理能力逐年退步,不願梳頭、剪頭髮、剪指甲,甚至試過一星期有沒有更換內衣褲。他一定要媽媽陪着睡、陪做功課,否則整天整夜機不離手。一言不合,他立刻大叫大嚷、動手動腳。據媽媽的形容,小兒子發怒時會變得非常暴力,可以一手打爛電視機和房門,集合父母的力量也不能把他控制,大家都被打得遍體鱗傷,無計可施下只能夠報警求助。警員一到達,小兒子立刻冷靜下來。警員們一離開,小兒子秒變兇殘暴龍,瘋狂尖叫、破壞家具。兒子的「精神病」,經由精神科醫生、學校社工、學校老師、社會福利署社工跟進,他在家中的情況似乎越來越壞。
被兒子逼瘋的不只是母親,父親也被逼至崩潰邊緣。據母親說,「暴君」丈夫患有自閉症和燥鬱症,曾經推撞懷孕妻子,語言暴力不斷,又拒絕覆診食藥。兩夫妻相處不來,多年前已經分居了。在兒子患上精神病後,筋疲力竭的母親才邀請父親一起回家照顧兒子。但近年他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在兒子的挑釁下,會情緒失控至粗口橫飛、對家人拳打腳踢。母親認為兒子的自閉症和臭脾氣,都是遺傳至父親。
這個一家四口的家庭,三位成員患有精神病,還有持續的家暴、虐兒的風險。醫生不敢怠慢,立刻轉介社工、社康護士,並急急約見家人來門診見面,評估風險。
「暴君」和「一秒暴龍」的真身叫人大跌眼鏡。父親身形瘦削,架著眼鏡,一副恭恭敬敬的樣子,看似有點膽怯。他直認自己不善管理情緒、容易發怒、溝通能力差、有社交障礙,願意接受輔導,也讓醫生檢查過往的醫療記錄以轉介精神科,有需要也願意接受藥物治療。兒子高高瘦瘦,安靜坐在一旁,有時眼角一瞄醫生。對於父母的控訴,一副愛理不理的樣子。回答醫生的提問大都只有三個字 --「不知道。」有一件事他倒是知道得很清楚,就是社工打算安排他入住家舍,他是非常抗拒的。
母親認為父親的精神病是所有問題的根源,因為父親的父親都是脾氣極度暴躁的人,父親的自閉症令他欠缺同理心,父親的遺傳基因傳給了兒子,致兒子也發病了,但父親既不肯就醫,又不願配合她的管教方法,還作了一個很差的示範 -- 用暴力解決問題,所以兒子越來越病,越來越自私,情緒智商低,越來越不受教。父親的說法是「我真的生病了」、「我有自閉症」、「我沒法理解別人的感受」,倒是很配合妻子的控訴。
但如何解釋父親在人前是好好先生,還在部門被選為「禮貌大使」呢?更離奇的是,小兒子在學校內並沒有什麼行為問題。老師的印象是,小兒子是一位安靜的學生,從來不會與其他同學吵架生事,也不見得他有什麼社交障礙。
「他們都患上一種病,叫『在家才有病』!」
安坐一旁的姐姐終於發言了:「是啊!他們在外都是正常人,回到家才發神經。所以安排弟弟去家舍是完全沒有作用的,一回家他就會打回原形了。」
「但我實在再沒有能力去管教他了!」父母無奈地說。
隨着這個家庭報警的次數越來越頻密、一家混戰的傷痕越來越明顯,社工決定要盡快安排兒子入住家舍,以免有流血事件發生。兒子當然是萬般不願意,其實父母和姐姐都是相當不捨。
究竟在家中發生了什麼事,製造了「一秒暴龍」和「暴君」?是怎樣的互動,維持了他們的角色?
醫生邀請這個家庭接受評估。在評估過程中,父母有三十分鐘的對談時間,討論未能解決的議題。子女在旁聽着、觀察着,同時有儀器量度子女的心跳、皮膚溫度和皮膚電導,這些指數反映被量度者的生理和心理激活狀態。三十分鐘的對談時間,通常都可以顯示出平日家中的互動狀況。這位母親在對談時,猶如訓導主任上身,不停質問父親、教訓父親。父親起初唯唯諾諾,後來開始反駁,眼看快要爆炸了!這對夫婦因為性格不合而分開,為要管教兒子,逼着要合作。可是由母親邀請回家的「幫手」,卻成了最難管教的「大兒子」。這位「大兒子」還不時跟母親唱反調,用食物、玩具收買兒子,結成一黨,「狼狽為奸」。父親明言,他討厭妻子的責備,有時特意用說話和對抗行為來「報復」。聽着父母的對談,兒子看似平靜,但他的心跳異常地快,有時更達至每分鐘一百九十的頻率。姐姐的心跳時快時慢,有時三十,有時一百六十。姐姐時而掩着耳朵,時而對着書本唸唸有詞,盡量投入在溫習中。這個畫面就是家中的常態吧,兒子每分每秒緊盯着父母的互動,全程投入當中,身心處於亢奮狀態,如何能專心?如何能發展自己?姐姐還好,嘗試抽身,專心發展自己的所長。但身體反應騙不了人,生理指數反覆不定,要定睛於自己的成長,實在不易。
這對夫婦在三十分鐘的對談後,仍然不停互相指責。已經死亡的婚姻,並不會為生病的兒子復活。父母無止境的爭吵沒有結論,就齊心把箭頭指向兒子,說是因為他的行為問題才造成父母親爭吵不斷。兒子幽幽地說,因為父母的溝通問題,要他去家舍住,這樣對他不公平。兒子認為父母親應該學習怎樣好好相處。父親斬釘切鐵地說,他無意拯救婚姻。治療師回應,爛溶溶的婚姻她沒能力拯救,大家也要認清目標,坐在一起,是要幫助兒子好好在家成長,並不是要拯救婚姻。父母把問題推給兒子,兒子把問題拋給父母,久而久之,兒子只會越來越難教,成為天不怕地不怕的暴龍。
這對夫婦在往後幾年的治療間,仍會不時互相指責、各不相讓,若沒有之前的聚焦 -- 幫助兒子成長,而不是要拯救婚姻,可能就走不出這個輪迴了。這對父母為了兒子的成長,合作找學校、安排課外活動、家庭聚會,嘗試在家中畫出清晰的界線和空間,盡量把對對方的怨恨收起。治療師強調,他們的合作只為了兒子的成長,並不是要改變對方成為理想的妻子、丈夫。已死的婚姻,讓它繼續長埋地底吧。
小兒子長高了,笑看父母在醫生面前連綿不斷的爭吵。一向「闊佬懶理」的他竟說要問醫生一些問題。
「我讀什麼學科好?對大學選科有沒有幫助?」
小兒子近日忙於學習單簧管、參加球隊訓練。
「他們又報警嗎?我不知道。與我無關。」
這個家庭的情況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父親的自閉症和燥鬱症確實對家庭造成了很大的困擾,尤其是對母親和兒子的影響最深。母親認為父親的精神病是問題的根源,而父親則認為自己的疾病使他無法理解別人的感受。這種互相指責和互不理解的情況只會加劇家庭的矛盾。
從這個家庭的情況來看,我們可以使用結構家庭治療的技巧來改變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模式。例如,我們可以幫助父親學習管理情緒和改善溝通能力,並教導母親如何更有效地管教兒子。同時,我們還可以通過設定清晰的界限和規則來幫助家庭建立穩定的結構。
此外,我們還可以提供支持和教育給姐姐和小兒子。姐姐可以學習如何照顧自己的情緒和發展自己的才能,而小兒子可以獲得關於學業和未來規劃的建議。
感謝分享
要承認婚姻已死十分不容易,在學院見到更多的是「分唔開又合唔埋」的夫妻,妻子說到激動時威脅要離婚,丈夫立刻說好,妻子就嚇得花容失色,死死地氣說其實不想離婚,還要出力挽留作勢離開的丈夫,也把孩子「擺上枱」。這種互動很大程度與父權文化下男女權力分布不均有關,但只認清父權社會影響並不能解決問題。看見這個家庭在治療師的協助下能清晰地排好優次,說以幫助孩子成長為首要目的而不費力去拯救已死的婚姻,又付諸行動,實在令人感到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