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讀者投稿

【心智化與家庭治療】

作者:奇樹@4砵典乍街






插畫: 小魚

心智化治療(MBT,mentalisation-based treatment)的理念和技巧,在家庭治療的領域也有應用的地方。這種方法最初被稱為short-term mentalisation and relational therapy(SMART;Fearon et al. 2006),後來更名為mentalisation­-based treatment for families(MBT-F;Keaveny et al. 2012)。

 

心智化是指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狀態,包括思想、感受、慾望和意圖的能力。人類生活於社群中,理解對方行為背後原因,是自我定位和維繫團體和諧的重要一環。心智化讓我們預測別人的行為,從而以更有效的方式與人互動。它更有助於調節我們自己的情緒,因為它允許我們退後一步,反思自己的感受;認識到我們對世界的感知是由主觀經驗塑造的,而他人可能持有不同的觀點。

 

即使血濃於水的家庭成員也無法做到「心有靈犀一點通」,基於性格與身份的差異,心智化是家庭溝通和協調的基石。然而,在壓力情況下,心智化便會失效,這時候就會墜入學者稱之為「前心智化 (prementalising)」或「非心智化 (nonmentalising)」的功能模式。處於這種狀態時,人傾向於從字面上理解他人的行為(當對方說「你讓我心痛」時,會認為對方真的是在指責自己,而不是將其理解為一種表達沮喪的方式);或者難以理解自身情緒,被無法辨識的強烈情感沖昏,導致行為失控。


舉例說,當父親在做飯時,女兒叫他去玩耍,他可能會認為女兒只是「無理取鬧」,告訴她應安靜下來,自己找點事情做。如果孩子覺得自己沒有得到有意義的回應,她可能會升級自己的行為,以「突破」父親的防線,希望父親能夠回應她的感受。然而,孩子行為的加劇有機會進一步破壞父親心智化的能力,非心智化的惡性循環因而形成。假若這種非心智化成為常態,隨時升級至暴力行為。


在家庭治療裡應用心智化概念,主要目標是:讓家庭參與討論衝突情境,聚焦於各方的情感狀態,抱著好奇心, 加強了解心理狀態與行為之間的聯繫。在家庭環境中處理心智化過程,好處之一是能增進父母或其他照顧者對孩子的理解和體諒,反之亦然。


在《Handbook of Mentalizing in Mental Health Practice》一書中,Bateman 和 Fonagy 列出了心智化的成功元素:


善意的求知慾 (Benign curiosity):真正關心他人的想法和感受,並尊重其觀點。


安全的未知性 (Safe uncertainty):承認個人永遠無法知道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只能作出有根據的猜測。


反思性思考 (Reflective contemplation):探究他人想法時,以靈活開放、而非強迫控制的方式進行。


換位思考 (Perspective taking):接受同一情况從不同的角度來看會有很大的不同。


寬恕 (Forgiveness):在理解他人心理狀態的基礎下原諒他們的行為。


影響意識 (Impact awareness):認識到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為有機會如何影響他人。


信任的態度 (Trusting attitude):能夠信任他人並採取不偏頗的立場。


內心衝突意識 (Inner conflict awareness):了解到自身可能存在相互矛盾的想法和感受。


遊戲性和自嘲式幽默 (Playfulness and self-mocking humour):能夠輕鬆地接納自己的錯失與限制。


輪流的意願 (Willingness to take turns):能夠在與家人的關係中「施與受 (give and take)」。


對可變性的信心 (Faith in changeability):相信心靈可以被改變,以及對治療抱有樂觀態度。

 

承擔責任 (Assuming responsibility):接受對個人自身行為的責任。

 

總括而言,心智化的過程為家庭提供了一個擺脫既有關係模式的機會,並為他們提供了新的相處方式 -- 通過從「裡面」看待他人,從「外面」檢視自己,進而豐富他們的關係。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