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循環提問】
作者:奇樹
插畫: 小魚
循環提問(circular questioning)是家庭治療中一項重要的技巧,尤其受米蘭學派(Milan School)大為重視。這種問話方式要求治療師輪流、反覆地請每一位家庭成員表達他們對其他成員行為的觀察。成員們可以談論他們對另外兩個家庭成員之間關係的看法,或者探討一個人的行為與另一個人行為之間的連繫。例如:「你的媽媽生氣時,誰會第一個去安撫她?」治療師會避免直接詢問當事人的自身感受,焦點較著重於人際關係,目的是引導他們思考深⼀層的家庭脈絡。
循環提問的精神,跟循環因果(circular causality)與直線因果(linear causality)的差別息息相關。以應用行為分析的學說為例,每個行為都有其前因和後果,透過疏理「ABC (antecedent-behaviour-consequence)」的直線因果,企圖找出事情發生的原因。循環因果則不將行為視為個體的問題,反而關顧到人際網絡的互動和反饋性,於是當X的舉動刺激到Y,Y怎樣回應便有機會加強或削弱X接續的反應。
依靠單向、直線的提問,是難以反映出系統性的循環因果。本來,每個家庭成員都自覺為個體,對家庭困境有各自的理解。回答循環問題卻迫使他們體驗到家庭系統的循環性,轉換當事人的視覺,讓他看見改變的可能性,形成一種新的溝通。利用循環提問,還能夠帶出間接的暗示和啟發,從而對困境產生不同的見解。
再舉多點實例,治療師可以從不同切入點提出循環問題:
子系統與聯盟(subsystem and coalitions):「當女兒不能上學時,誰最擔憂?」「媽媽生病後誰最傷心?」「家庭各人裡,誰最有辦法安慰爸爸?順次序排下去呢?」這類問題能發掘家庭成員間的關係強弱。
時序(temporal questioning):「你和你先生一直以來都那麼疏遠嗎?以前的關係是怎樣的?中間發生了什麼事?」「你剛才說的局面,是向來都如此?途中有改變過嗎?」家庭由此對現況進行反思,打破僵局無法改變的觀念。
三元關係(triadic questioning):「哥哥,你怎樣評價外婆對媽媽的指控?」「女兒,你覺得每次爸爸喝醉回家時,媽媽有什麼感受?」「爸爸,兩個孩子在竊竊私語,你知道他們在說什麼嗎?」透過邀請第三方評論二人的關係,家庭系統的循環性得以加強,呈現出平常被忽視或掩蓋的情感。
要指出的是,循環提問只是⼀種技巧,如果應用不宜、生搬硬套,扣連不到更重要的脈絡,恐怕會弄得自己「氹氹轉」!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