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請牽緊你老婆的手】
作者:程寅
原文轉載自「家之源」的 「讀書分享」
插畫:小魚
下面內容摘自家庭舞蹈8《孩子不離家》一書中的《家庭關係的空間》一文。
「一個不會說話的父親,一個替人說話的母親,一個精神失控的兒子,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要了解一個家庭,不能只聽它的故事,更要觀察它的互動。故事是平面的,只有在互動中才有機會看到人的關係。很多人不知道,人的關係與空間是有密切關聯的,例如這對母子,說是愛得不夠,其實卻是母子之間完全缺乏空隙;母親的一舉一動,兒子都看在眼裡,印在心中,而兒子沒有說完的話,母親自然就會為他補足,這個臍帶剪不斷的現象,往往配有一對彼此空間無限遙遠的父母 -- 很多應該傳送給丈夫的情緒,卻全部由兒子接受。如此一來,孩子的問題,反映的往往是上一代無法疏導的心結;而夫妻關係的疏離,又讓父母無法有效地處理孩子產生的問題。
這種家庭關係的惡性循環,造就了很多孩子的情緒及行為問題。我從對孩子的研究及治療工作中發現,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孩子問題,都離不開這種家庭結構及空間分配。
要解決這種問題,就要增加母子的距離,縮短夫婦的距離,讓夫妻合作起來,一同處理孩子的困擾。道理很簡單,過程卻很艱鉅。對那把全部心思放在孩子身上的母親,叫她與孩子增加距離,無異是最殘忍的事,她答應了也很難做得到;要求長年不合拍的夫婦彼此接近,也簡直是要他們的命,因為恰恰就是他們無法配合才會疏離;要那長期混雜在父母矛盾中的孩子學習抽離,也絕非易事,因為他們習慣被父母情緒牽動。」
讀李老師的這段文字時,心中數次默喊「就是如此! 」,憶起我的少女時代。
雖然現在的我已是有些經驗的青少年心理諮詢師,二十多年前的我曾是一個鬱鬱寡歡的早熟少女,有一個常加班出差的爸爸,和一個天天下班後對我發脾氣的媽媽。記憶裡,媽媽的梳妝檯上擺著許多爸爸送的化妝品,放到過期也不曾拆封;媽媽衣櫃裡好些爸爸買的漂亮衣裙,但鮮少見她拿出來穿。那時,我常困惑於我的家庭是否幸福?為什麼我的媽媽總是憤怒又失望?有時甚至想,如果沒有我她會不會開心些?幸虧那時我在讀書方面未曾遇到太大的坎坷,也頻頻在學校收獲師長和同學的喜愛欣賞,借上大學的由頭,好歹肉身先逃去遠方。
攻讀心理學時,我先後被不同的老師提醒,「不要太過於照顧別人,卻忘了自己! 」可其後仍有好多年,我每每傾盡當時所學,或安慰或教育需要日日與我通話的媽媽,收效甚微。甚至一度不得不與她斷絕聯繫,來保護我的身心健康與婚姻。可互不通話何嘗不讓我們都抓心撓肝!直至我三十多歲的某一天,我第一次成功的要求我的爸爸去管他的老婆,加上我和老公都堅持不讓上一代插手指揮我們的生活,開始有了轉機。媽媽失落之餘漸漸把曾經捆綁在我身上的願望逐一收回,她自己去學音樂、學剪紙、加入樂團、參加各種演出和比賽;爸爸常常接送往來伴她左右,兩人也常常一起出遊、旅行、分擔家事。看著媽媽日漸光彩照人、忙的不亦樂乎的樣子,我如釋重負,終於開始能安心投身於我的人生。
因從小沒少挨媽媽的打罵,我曾以為她不愛我,我曾以為我恨著她。可當我們漸漸拉開距離,我才發現我有多麼的深愛她,曾無數次甘願為了她犧牲我自己;也看到她是如何沿襲著她媽媽的習慣,緊緊地依戀著自己的孩子,投注上幾乎所有的情感與希望。只是那種緊密的恨不得要嵌入彼此生命的結構,讓我感到窒息和絕望;那樣的家,像個永遠在逃卻逃不出的噩夢。我由衷希望我的媽媽幸福,同時也希望自己能幸福,而我們的幸福並不完全交疊,需要各自的空間。這空間,不只是物理的距離,也是心靈的距離;但作為女兒,我真的很難憑一己之力拉開這個距離,還好爸爸終於拉住她的老婆,幫我抽身離開。奇妙的是,家,離得開,就回得去了。
現如今,我不斷在走進諮詢室的少男少女身上看到與我曾經類似的處境,亦與李老師的研究和工作中所見一致。離家,是孩子成人的路,卻要家庭配合才能完成。太過疏遠的父母,不僅難以聯手處理孩子產生的問題,還會把自己處理不了的問題不知不覺傳遞給孩子,實在與組建家庭期盼幸福的初衷背道而馳。
願所有的少年都能順利長大;願所有的爸爸,都能溫柔牽緊老婆的手;也願所有的媽媽,都能安然投入老公的懷抱。如果實在不能溫柔,吵完架擦乾眼淚能和好,也行;如果實在不能相處,能好好分開少些傷害,也行。
【作者簡介】程寅,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國心理學會註冊心理師,亞洲家庭治療學會會員。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