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性治療對個人經驗的整合】
作者:奇樹
攝影: 阿執司
在心理健康領域中,對家庭治療的誤解屢見不鮮。其中有普遍的批評聲音認為,家庭治療過分強調關係模式,而忽視了個體經驗的重要性。這其實是一個迷思:儘管家庭治療確實著重於互動模式的分析,但這絕非意味著個人經驗被忽略或貶低。
相反,家庭治療的核心在於深入剖析每個成員如何在關係網中感知、詮釋並回應彼此的情感和行為。在失效的家庭環境中,各人都有機會累積不同形式的創傷。而家庭治療師深諳到,個人的康復往往需要整個系統的支持和參與。因此,家庭治療的目標在於營造一個有利的環境,促進個人治療過程,減少受到家庭結構的阻礙或干擾。
心理治療的關鍵是「求變」,但身陷痛苦的求助者,多數認為要改變的是別人而非自己。治療師需要拿捏平衡,如何在理解對方觀點的同時,不至於鞏固既有的思維模式。有效的家庭治療,能夠在同理個人經驗的基礎上,巧妙引導家庭成員重新審視其長期持有的信念和假設。臨床所見,其實家庭裡甚少只有一個「受害者」,治療師若然要附和任何⼀方,都容易跌入顧此失彼的圈套;這樣看來,系統性思維有更多資源去應付這種場面。治療師會認可到,你們作為一個家庭單位的哀傷,又要適時提出挑戰你們彼此折磨不肯放過大家的模式。這種介入需要高度的技巧和敏感度,以確保不會造成二次傷害,同時開創改變的可能性。
在實際治療過程中,家庭治療師的工作範疇往往超越了直接的家庭系統。他們經常需要與教育機構、社區組織,乃至社會服務機構合作,以全面了解和處理家庭面臨的挑戰。很多情況下,家庭內部的互動模式常常是對外部壓力和挑戰的適應反應,而非問題的根源。更廣泛的背景因素,可以包括經濟壓力、社群文化、結構性不公平等等。舉例說,雙親礙於工作而無力處理孩子的學業,學校的配套便顯得尤加重要。這做法並不等於將責任外判,要是家長能加強跟校方的協作,那麼孩子對權威和規矩的適應度亦會有好處。
家庭治療的終極目標在於為家庭充權,在現有條件的限制下,有效應對各種挑戰。個人的心理健康與其所處的家庭和社會環境密不可分。系統性的治療方法,能夠更有效地理解複雜的家庭問題,實現真正的成長和改變。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