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讀者投稿

【媽媽的一宮課題(下)】

作者:梁雅穎

臨床心理學家


攝影: 阿執司

剛剛在寫媽媽的一宮課題,就踫到了有一宮課題的媽媽。這位媽媽是為了兒子的情緒問題而來,說孩子脾氣暴躁,定是受同樣暴躁的丈夫影響。一說起丈夫,就開始數他的不是,連自己的媽媽(下稱外婆)也對他同樣不滿。原來,丈夫與這位媽媽結婚後,就搬進媽媽與外婆的家。一起初丈夫還是挺願意負擔家中事務,但漸漸地,丈夫的參與愈來愈少,家務都是由外婆媽媽兩母女分擔,外婆的微言也愈來愈多。夾在丈夫與外婆中間,那這位媽媽幫哪一方?


「當然幫外婆,自己的媽媽永遠愛自己,更何況,外婆說丈夫的問題,我也是同意的。我跟外婆關係是很好的,自從外公死後,我就是外婆的全部,她全副心思都來照顧我,我也很樂意被她照顧。我見過一位輔導員,她說我臍帶還未斷。」


本來,母女親密也並無不妥,可是當丈夫加入家庭,本來密不透風的母女關係便會排外,造成夫妻疏離。丈夫和外婆不和,母親當夾心也難做人,三名大人團團轉,孩子便會有機可乘。


「孩子知道外婆與爸爸不和,在爸爸面前說外婆壞話,在外婆面前說爸爸壞話,像個小大人般,經常要話事,連我的說話也不聽,我的地位比外籍女傭還要低。」


為甚麼呢?媽媽應該是家中的女主人,有話語權的。「其實我也不喜歡作決定,我喜歡問孩子他們的意願,他們決定了,我便執行。我其實不像一個媽媽。我也很怕當媽媽。」


怕甚麽?「當媽媽很大責任,我一有時間要看心理學書,看管教片,我不允許自己煲劇,不能休息。當媽媽不可以休息的,要一直進步。我覺得我自己勝任不來。」


這個母親的形象是怎樣來的?「我媽媽,她就是這麽強,到現在也是這麽強,我覺得我做不了這樣強的媽媽。」


所以一直在做女兒吧,即使現在成為了媽媽,也當不了媽媽的角色。「以前未結婚,我都是聽外婆的,婚也是她叫我結的。現在即使我順自己意思做事,她一出聲,我自己的意思就沒有了。好像有次她回鄉探親,我和丈夫有幾餐安排吃外賣,我們都不覺得有問題。可是當我母親批評我們讓孩子吃不健康的食物,那一刻我也好像覺得自己不對。我其實挺沒主見的,媽媽在就聽媽媽,媽媽不在就聽老公,老公不在就聽孩子。我沒有自己。」


強大的媽媽原型(月亮)影響了孩子自我(一宮)的發展。即使孩子長大後成家立室,未發展的自我卻令她躲於女兒的身份下繼續依附媽媽,難以和伴侶建立成人的依附關係。欠缺健康一宮的支持,她也沒信心承擔下決定的責任,反而過早將決定權交予孩子,造成孩子不受規管的局面。


這位媽媽終於看到孩子的問題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家中成人角色大混亂下的副產品。她也明白到自己即使結婚了,最親近的人仍然是外婆。自己與外婆連成一氣,事事批評丈夫,也消磨了他參與家庭事務的熱誠。


此時的她選擇面對自己的一宮課題:學習下決定,擔起母親的責任;走出外婆給她的媽媽原型,重新塑造、定義一個屬於自己的母親形象。她也學習把情感寄托慢慢由外婆轉移至丈夫身上,臍帶轉移。


一宮穩健,就不容易被關係盲目拉扯,矛盾糾纏。相信當這位媽媽處理好一宮的課題,對宮七宮的課題 - 與丈夫的關係,也會隨之改善。再者,媽媽的一宮健康,孩子就有健康的媽媽原型;孩子的月亮安頓,就有空間好好發展自己的一宮。


一宮真是個重要東西。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entário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