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阿執司影評

  • AAFT
  • Nov 17, 2021
  • 2 min read

阿執司的人生最末樂章 (下)


作者: 阿執司@4砵典乍街


Photo credit: IMDb


<Notes for My Son> 是一套2020年的阿根廷電影,由真人真事改編而成。故事中的女主角 Marie 才四十出頭,便患上了末期婦科癌症。因為身體的狀況開始走下坡,她不得己要被送進醫院。Marie 與丈夫 Fede 關係穩固。 Fede 雖然是擔心,但也堅强撑下去。Marie 天性樂觀,最令她放不下心的除了丈夫,還有她三歲的兒子 Tomy 。


Marie 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但年幼的兒子並不能明白自己太多的心事。於事她決定用一本筆記本子,記下一些自己的鎖事和對兒子的叮嚀, 好讓他長大後能慢慢細閱。在病榻上納悶中,Marie 也決定把自己在醫院的經歷在 Twitter 上與人分享,豈料收到大量的回應。 最令 Marie 抓狂的,就是收到如 「 妳會好起來的!」那類正能量訊息。因她深知道自己絕不會好起來,只會死去!Marie 人緣極佳, 有一大班好朋友時常到醫院探望她,甚至在醫院為她搞了一個生日會。


時間一日一日過去, Marie 的身體越來越差。Marie 知道自己剩下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與好朋友逐個逐個見面來道別。也着好朋友把自己的家當記下, 在她離世後分配。在人生最後的段落, Marie 發現了兩個道理, 就是「 雖然很難接受, 但沒有了我們世界依然會運作。」和 「 我們每個人都是生活著向死亡走去。」Marie 在給兒子的筆記本上寫道,「 在這世界上是沒有永恆的東西,這包括了你的母親。但希望你會在將來的日子, 偶爾想起我!」


與上一期阿執司談過的另一套電影《别告訴她》(The Farewell) 中面對死亡的曖昧處理方法,Marie 及她的丈夫選擇相反的赤裸面對。這就真的只是文化上東方人把生命看成是集體性的 (collectivism),而西方人把生命看成個人性的 (individualism) 二元行為演繹, 還是因為家庭關係穩固, 所以再困難的事也可以「放上卓面」坦然面對?





1 Comment


tat
Nov 18, 2021

相對於簡單地用二元行為去演譯和理解家庭成員能否把事情赤裸裸地攤出來討論,我相信家庭成員間彼此的互動習慣、信任、成功經驗和信念,更有決定性的影響呢


感謝阿執司的分享:)

謝謝你

Like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