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維榕專欄

拒學孩子的父母



作者: 李維榕博士

原文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開始〉


這個青年人十四歲,已經兩年沒有上課,終日躲在房間內,只顧自己上網打機,誰也不理會。


輔導員已經與這家庭工作了很久,不單是青年人拒絕參與,連父親也很少出現。只有母親一人,不斷找輔導員投訴,孤掌難鳴。輔導員也只能給予了解及支持,一轉眼就過了兩年。


青年人拒學,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各式各樣的拒學形式,而且一般都不願意見輔導員,見到面也是支吾以對。孩子不肯上學,最終仍是父母的責任。


但是父母不是專家,孩子出了問題,焦慮之下,不是勸就是駡;而最糟糕的,就是互不相干,各有各的辦法。處理孩子問題,往往是對父母的最大挑戰,會把他們的矛盾暴露無遺。


其實拒學是一個很籠統的名詞,根據孩子的年齡,學校及家庭情況各異。它只是一個表徵問題,背後可能隱藏着各種微妙或並不微妙因素。必須有個詳細的評估,才能夠建立適當的應對方法。


根據我們的臨床經驗,可以把拒學的問題歸纳成三大類:


一、孩子擔心父母關係的不穩定,對家庭關係缺乏一種安全感,心理上認為必須守護着父母,無法離開家庭,這是我們最常見的一種現象。


一個十歲的孩子,在十多年前就告訴我們為什麼他不去上學:「因為我的家人比學校對我更重要。」當他的父母聽了他的肺腑之言,重新調整家庭關係,他很快便投入學校生活。這孩子現在已經是成年人了,他的例子是一個經典,也是一個幸運的例子。


別的孩子也說過很多相同的話。一個青少年說:「我媽媽無法讓爸爸停止酗酒,只有我能看住他,我必須留在家裡!」另一個少年人在寫作業時用頭撞牆,別人都以為他瘋了,他解釋說:「老師要我們描寫幸福家庭,我從來都不知道什麼是幸福家庭,唯有撞頭!」也有一個輟學的大學生說:「我是父母存在的理由,每次我出問題,他們才找到共同的方向!」


不是所有父母都能接受孩子的解釋。他們往往對孩子說:「我們的事與你無關,你管好自己的事就成!」孩子卻有自己的堅持,他們通常都會這樣回應:「你們大人不管好自己的事,也休想我會管好我的!」。


二、孩子與父親或母親其中一人特別糾纏不清,通常是孩子為了保護母親而與父親對抗。男孩子尤其容易因此與父親產生矛盾,甚至動手;長久不甘心,讓父親很難發揮作用。女孩子則常會認為自己努力為母親辦事卻不討好,心中無法找到平衡:長期與父母愛恨難分,造成一種對父母的痴情。表面看來是搞對抗,實際上是難分難解。這些孩子常會透露:「都以為父母在保護孩子,其實孩子一樣在保護父母!」


三、孩子不上學好像與家庭沒有直接關係,只因在學校遇到一些挫折,本來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回家休息一會兒就可以恢復。但是一些過於受保護的孩子,回到家裡就出不來。他們一般都有照顧十分周到的父母,不用出門就得心應手。如果患上一點情緒病,更可以在家呼風喚雨,漸漸地房間成為自己的全部天地。加上互聯網如此發達,真的是沒有出門的需要,甚至有人會維護這種與世無爭的生活。其實如果環境許可,有誰願意在外打拼?只是時間一天天過去,一年兩年一眨眼就過了,這些還沒有開始就過退休生活的孩子 (其實這是帝皇式的退休!)他們的問題不再是拒學,反而成為宅男宅女了。在我們的城市裡,很多這些讓家人完全無法可施的孩子,父母一方面埋怨,一方面又供養豐足。


有趣的是,每個拒學的孩子,身旁都圍繞着很多刻意協助他返回正常生活的人物,包括老師、家人和個案的負責人,每個人都企圖打開孩子的心窗。但是苦於孩子不合作,全部人都卡住了。開始時大家還會設法面對,久久不見效後,一切就習以為常。大部分人都放棄了,到最後,只有父母或家人在守護着。


其實無論是那一類的孩子問題,關鍵都是父母的養育。尤其孩子不肯參與的時候,父母才是主角。我並不是要求父母一致,但是我常會對矛盾中的父母說:「什麼事都可以分歧,只有處理孩子的問題,必須達成一種共識。」


宅男宅女是必須有人維持的,當孩子變成足不出門時,單是支持和理解就不足夠;而是怎樣適當地拿開保護網,讓孩子學習負上適合年齡的責任。這是一項十分艱鉅的工程,合拍的父母都不容易勝任,何況是各自為政的父母?

其實每一對分歧的父母都有一些明智的見解,只是過於自以為是。總是費盡心思證明對方是錯的,才會造成無休止的互相指責。這種做法只會互廢武功,結果誰都無法發揮功效。父母千萬別忘記,背後有一雙正在仔細觀察他們的眼睛,表面好像不合作,骨子裡卻是多麼的渴望看到父母合作成功。


父母不能以身作則,青年人也就更難信服大人!


187 views2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2 Comments


janice.chiu
Dec 03, 2021

Just like a doctor knows that fever is just a symptom, not the illness, family therapist also needs to see beyond the symptom to find out the underlying problem. Thanks to Dr Lee who helps us understand the issue of social withdrawal at a deeper level, hence pointing the direction to the right intervention.

Like

tat
Dec 01, 2021

感謝李博士分享面對拒學孩子的“所思”。很認同李博士的看法。其實孩子拒學,父母是重要的維持因素,更可是促成因素。寄望父母們遇到困難和矛盾時,都能時刻警覺,有一對常常渴望他們成功合作的眼睛注視著他們:)

謝謝分享

Lik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