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子
作者:維榕博士@砵甸乍街4號
這個十三歲的青少年成績下降,生氣時大聲呼叫,被診斷為多動症。父母親都認為孩子的問題與他們有關,就是不知道怎麼有關。
我們的家庭生理回饋評估,正正就是要探索這兩個問題:孩子的問題究竟與家庭有沒有關係?有的話,關係在哪裡?
既然家人已經解答了第一個難題,我們應該事半功倍。但是知道孩子的問題與父母有關不難,要明白怎樣有關,卻是一個十分費勁的過程。
首先,我們要求父母親在孩子面前自己交談半個小時,討論一些還沒有達到一致的議題,同時測量孩子的生理反應。
很多人以為父母必須有嚴重的爭吵,孩子才受影響。其實無論家中有什麼解決不了的爭端或煩惱,孩子都有一定程度的生理反應。我們從這些反應模式,也可以一窺孩子的內在心態,從而探討家庭問題的核心及解決問題的出路。
在這半小時的交談,父母兩人都十分節制,只談孩子,但是很快地,問題就指向對方:
母親:我與孩子糾纏太深,這與你也有關係,因為你沒有教好他,長年不在家。
父親:不是這樣的,我也有回家的時候。
母親:是的,但是只看手機,看電視……
父親:孩子做孩子的,我們做我們的,不能總看着他。你們有自己的模式,我無法參與。
母親:現在孩子出現狀況,我很擔心。
父親:我也擔心,但是我們聚焦不一樣,導致我不想加入……
母親:我家沒有爹,我又要當媽,又要當爹……
父親:你要怎樣的爹?
母親:我很難說清楚,只知道這家只有孩子和媽!有時不知道怎樣與他相處,要教育,又要愛他!
父親:你左右搖擺,慈母多敗兒,過於溺愛,小事也用放大鏡把它放大...
母親苦笑:有人在旁什麼也不管,只說別人不對!
孩子靜坐一旁觀看, 動也不動。但是他的心率由基缐的92.90,最低跌至60,最高升到160,手汗也由1.44 升到最高8.03。其中有十個地方他的反應尤其強烈,即是說,孩子表面沒有什麼動靜,身體內的自主神經系統卻在大戰鬥。處於作戰或逃避的狀態中,像坐過山車一般大起大落。
生理反饋是一種自然現象,是動物面對危機時的一種自我保護意識,是不受認知控制的。為什麼父母一段平平無奇的對話,對孩子會帶來如此強大的危機感?
在分析這些數據時,孩子的每個反應,好像都是站在母親的立場,尤其是提到母親埋怨「有人在旁什麼也不管,只說別人不對」那一段對話時,孩子按不住怒火,幾乎是以同樣語氣指責父親的。父親認為孩子的行為是受到母親影響,但是他愈這樣解釋,孩子愈是向他炮轟。
孩子對大人的話看似毫不感興趣,但是與父親對抗時,卻是全情投入。父子的矛盾一觸即發,原來數年前他們有一次大摩擦,兒子堅持父親打他,父親卻辯稱只是裝作打孩子,並沒有真的打到到肉。但是兒子怒氣難消,加上母親極力反對體罰,父親百詞莫辯。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很委屈,事情始終並沒有適當舒解,一觸及就引起千愁萬恨。
孩子好不容易平靜下來,正是讓父母探索解決問題的好機會。只是一涉及夫妻之間的瓜葛, 兩人又開始爭峙,內容來來去去都是大同小異。母親渴望父親參與,但是父親的每一個嘗試,她都會說,「我再也不相信他!」
與很多長年生活在矛盾中的夫妻一樣,他們一早就認定問題出自對方。正正就是這種內在心態,形成一種互動模式:想接近、又害怕接近,把兩人扯入一個無完無了的輪迴,無法走出僵局。
並非他們沒有嘗試,只是每個嘗試都沒有好下場,每次都帶來更大失望。自少生活在這種父母無法解決紛爭的氣場中,又無法抽離,才是孩子最大的精神困擾。孩子那強烈的生理反饋指標,就是象徵長期投身在父母的衝突當中,接收了太多焦慮和不安。
當我們聚焦在處理父母自己的問題時,過程雖然十分不容易,孩子卻在一旁靜靜地玩手機,一點也沒有多動症的徵象。
其實他一直都在留心着我們的談話,完結前我問孩子:「看着父母這麽彆扭的溝通形式,你有什麼感受?」
他答:「讓人十分難受、恐懼!」
母親問:「你是怕我們會分開嗎?」
孩子沒有正面回答,反而冷靜地對父親提議:「你應該去道歉!」
父親以為孩子指的是被打的事,很願意向他道歉。孩子卻出乎意料地說:「先向媽媽道歉!」
孩子的訊息很明顯:如果父親對母親不好,我也不會對他好!
關鍵就在這裡:父親想親近孩子,就不要老是怪責妻子;一個不開心的母親,自然傾向孩子。而妻子想丈夫合作,也不能老是怪他不足之處;把他拒諸門外,恨癢癢一定不會給你好臉色看。問題絕對不是一個人造成的,父母必須承諾一同學習拆解。因為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看到父母有能力修補彼此之間的矛盾。
只見了這家庭一次,意猶未盡。取得他們同意,在此進一步分析評估重點,並附上我的祝福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