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維榕專欄

確診者的獨白

作者: 李維榕博

士原文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始〉






自年初開始,疫情又是來勢洶洶,我們的國際年會及訓練課程,幾乎全部改為網上進行。個案的處理,也是可延就延,甚至要求來訪者在現場接受檢測,口罩加上防面盾,如臨大敵。


被困家中,對於終日忙於奔命的夫婦來說,再也找不到藉口沒有時間相處,偏偏在這時候,更多婚姻問題浮現。有些家庭忍不住爆發了,冒險前來尋求解決方案。但是接二連三,不是清潔工人,就是員工的家屬染病,診所不斷關閉大清消。我是高危一族,自以為已經小心翼翼,卻還是中招了。


真有點兒不服氣,本來是為了防疫而採用 zoom,結果卻從幫我裝置 zoom 的員工身上染病。原來在一個數萬人確診的城市,疫毒比你最親密的人更親,它又無聲無息,走得比誰都快,讓你避無可避。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同樣會發生在你身上。


好在已經打了三針,病徵只像小感冒,居家隔離就成。難得靜下來好好反思,才發覺這三年來,我們是生活在一個多麽荒謬的世紀疫情中,一切生活的常規都被打斷了,卻只能乖乖就範,自作鎮定。千萬別低估了這種長期積聚凝結的焦慮,它像是一團黑霧把人籠罩着,讓你無法感到安全,不管你走到哪裡,總是逃不出一片混亂。


怪不得那位從事精神健康的男人告訴我,即使他深知保持身心平和的技巧,卻被妻子幾句疑是埋怨的話,氣得呼天搶地,連他自己都吃了一驚;也可以理解那個十分有經驗的婚姻輔導師,怎麼在與自己丈夫對話時,連對她最忠心的女兒看了都說:「這種溝通方式,太恐怖了!」


因為任何人長期活在壓力鍋𥚃,都會失去理智,思考全部被情緒牽引,身不由己。偏偏在這時候,我們最喜歡為自己分析問題的所在,在這種心態的影響下,又怎有突破的可能?


像那位婚姻輔導師,很自然地就會引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分析另一半的問題,因此丈夫的心態,前世今生,所作所為,全部逃不過她的法眼。她的觀察並非全無道理,畢竟那是她多年來的感受,但是她忘了加上自己的一份。婚姻不是一個人的事, 如果不是陰差陽錯,問題又怎會一面倒?




又像那個孤獨多年的男人,為解決夫妻關係的困擾,上了很多自我成長的課程,也花了不少時間去研究自己的妻子。記得第一次見面時,他就向我提交一份妻子所作所為的詳細報告,一宗一宗地例出她某年某月的行為舉止,讓我一時也搞不清他是找我作專家會診,還是想改善夫妻矛盾。


有趣的是,這些男女的最大苦惱,就是無法邀請伴侶一起前來輔導。單從他們的個別報導,也不難想像對方為什麼不肯出席。因為很多婚姻不和的夫妻,總是覺得問題全在對方,與自己無關。懂得一些心理學名詞,甚至會隨意為老伴作診斷:「我老公患有戀母情意結」、「我老婆有人格障礙」、或乾脆問「老婆是否到了更年期?」讓對方聽了更是火上加油。


心理學家阿德勒 Adler 認為,人的所有問題都是人際關係的問題。如果你同意這個論調,就會明白上述這些男女的觀點與角度,本身就是造成婚姻問題的因素,對處理人際關係不但毫無作用,反而把對方逼入死角。如果雙方都是這種心態,即使一同出席輔導也無濟於事,只會公有公理、婆有婆理,吵個不停。


琴瑟和鳴,是我們對親密關係的期盼。其實和諧一辭,出自奏樂。不同的樂器如何奏出和諧之音?是要經過長期練習和配合的,否則發出來的聲音就必然刺耳。但是長期處於不調和狀態,當事人已經疲累不堪,甚至形成習慣,欲罷不能。只知道對方是多麼的不可理喻,辜負了自己一番心意;卻不知道自己也是製造噪音的一部份,同樣辜負了對方。很多夫妻都是這樣悲劇性地互相卡住,

白白耽誤了大好時光。


阿德勒有個好建議,要打破人際關係的惡性循環,就要明白我們是怎樣被環境及經驗所誤導。即是說,要脫離互相對峙的狀態,就要從這個處境的局限超越出來,找到一個全新的位置,才有機會探索新的可能性。


因此,我對那不停研究老婆的男人說:「你試試做個新實驗,把自己變成一部錄影機, 不要只照着她一人,拍攝夫妻兩人是如何互相牽動的,看看有沒有新發現?」


對那老是埋怨丈夫把她當母親的女仕,我說:「如果不想當母親,就試試不要像母親般說話,重新一同探討想做怎樣的夫妻!」


對那一直認為過度容忍老婆而導致爆炸的丈夫,我說:「如果你忍得住用一個月時間,靜靜地陪在她身旁,不挑她毛病,當她是這世上最珍貴的女人,她必然會有不同反應!」


人際關係的道理,就是放下自我中心,才能真正接納和投入。


確診讓我驚惶,也讓我學會對身邊人感恩,連菲傭姐姐都要另眼相看,千多謝萬感激。不懂珍惜眼前人,就是刻意與自己過不去!

431 views3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讀者投稿

3 Comments


Janice Chiu
Janice Chiu
Apr 07, 2022

很多時候我們只知道自己的出發點,總覺得道理在自己(因為只用自己的邏輯)。盲點是對對方的感受懵然不知。

有一次在修習禪修,我在回想老師說contemplate的意思。當時我最希望可以明白我的十一歲的兒子,於是我meditate他的生活(除了上課之外,他大部分時間是和我相處),我回想我與他的對話,爭論,等)嘗試感受接收我一方的他,若換了我,是如何的感受⋯⋯我真的感恩這個修行令我和兒子近加接受對方。

Like

tat
Mar 29, 2022

曾經聽人說過,當我們用1隻手指指著人們的時候,其實有4隻手指是指著自己。在家庭的關係中,如發現自己常會容易自動化地想,問題是出於他人身上,真的要份外加把勁覺察自己也要加上自己的一份呢。

謝謝你的提點:)

Like

ngyinhyung
Mar 23, 2022

早中早幸福,祝早日復康!

Lik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