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維榕專欄

一個男女間千古難題!

作者: 李維榕博士

原文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始〉



很多男人都說,最怕女人不可理喻,一旦發現女人失去「常理」,就立即落荒 而逃;很多女人卻說,我失控的時候,最希望的就是老公不要跑掉,只要抱抱 我,支持我的感受就成!

我起初也覺得女人的要求很簡單,只要抱抱我,支持我就成。這麼容易的事, 為何男人不做,寧願上天下地想盡辦法,就是不肯採取一個看來一點也不複雜 的解決方法?很多人以為這是男人面子問題,不肯接受女人指使,也有人認為 男人不善表達情緒。


接觸過一個家庭,表徵問題是母女糾纏不清。經過詳細探討,原來真正問題出 自父母之間的不協調,因為父母沒有經營夫妻關係,導致母親的焦慮都跑到女 兒身上。追究起來,很多前因後果,婆媳糾紛,夫妻疏離,連父親都承認當年 沒有妥善處理兩代之間的矛盾,以致婆婆去世多年,夫妻之間還是存有隔膜, 母親也同意一直沒有直接表達對丈夫的情緒,只是把滿腔情懷投射到孩子身 上。 既然一家人對問題的理解達成一致,理應圓滿收場。


但是再次見面時,就發覺他們即使立志改善夫妻關係,很快又會打回原形;夫 妻繼續各自為政,母女又繼續因為各種小事吵個不停。不同的是,母親不再否 認婚姻有問題,丈夫也不再逃避夫妻矛盾,於是就出現下面這段對話:


妻子:「我處理孩子時,你要照顧我的焦慮,不要即時批評我,也不要走開, 應該抱抱我的肩膀,把我帶離現場!」


丈夫:「你氣在當頭,我拉得動你嗎?」


女兒也加一口:「我媽生氣時,樣子是很恐怖的!」


丈夫如獲救兵:「對!是很恐怖的!」

這一段話,清楚地讓我們明白為什麼女人那個看似簡單的要求,對男人來說, 是個無法實施的難題。因為這不是一個單向的問題,而是一種循環反應。當你 最需要留住對方的時候,偏偏就是你最嚇人的時候,對方又怎能耐得住腳?而 你愈想逃離,對方就愈會面目猙獰,因為一個人在傷心失意的時候,又怎可能 顯得惹人喜愛? 即使女人能夠突破,開始坦承地提出她內心的需要,男人卻只 能恢復常態,支吾以對。


這是男女關係一個難以排解的千古難題!


女性都渴望有個保護或拯救自己的伴侶,無法接受被另一半拋離;而男性卻希 望自己的另一半永遠保持溫柔冷靜,最怕面對一個情緒波動的女人。但是沒有 什麼比長期得不到伴侶的愛護更讓女性情緒糾結;也沒有什麼比情緒失控的女 人更讓男人避之則吉。所以說,人際關係的瓜葛,都是一種互為反應,一種源 源不絕的輪迴!


要解決這個難題,除非男人有超人的度量,按得住自己當時的反應,在最生氣 時仍然可以毫不介意地親近妻子;又或者女人在最無法自制的時候,仍然有餘 力發揮自己的吸引力。這麼違反人性的一個難關,恐怕一般人都難以通過。怪 不得很多婚姻即使沒有慘淡收場,也很難滿足彼此的需要。


要打破這個僵局,就不要老在死結上拉扯,換一個新角度去探索生機。夫妻是 陰陽配合,可以彼此卡住不能動彈,也可以一起創造新的共處空間。

不要說:男人屬於理性,女人屬於感性,這種論說並不準確。一般人以為理智 應該凌駕在情感之上,其實情感與理智並非對立的。

近代很多大腦神經的研究指出:我們日常生活大部分的訊息,都是潛意識在操 作,潛意識比意識的反應快上一倍,我們能意識到的,都是舊消息。大腦每分 每秒都要處理大量的資料,只能憑記憶積累的印象盡快決策,因此很多決定都 是主觀的。所以說人並不是理性的動物,相反的,情感重重地決定大腦的選 擇。

如果只有理智,我們遠不如人工智能製成的機器人。但是機器人永遠不能代替 人,主要是它們不會有情感。有學者認為,情感是理性演化的結果,沒有感情 的介入,理智很難做決定。所以感性是架在理性的上頭,沒了感情理性是不能 做判斷的。這裡指的當然並非只是一時間的鬧情緒,而是每個人心底各種人類 擁有的情感,listen to your heart!相信你的感覺!指的就是這一回事。


大腦研究推翻了很多老生常談,男女的腦結構雖然各有不同,但是我們的腦袋 是很有可塑性的,人的一生都是一輩子反覆行為的結果,再也沒有三歲定八十 這一回事,小時的經驗雖然重要,八十歲的人也可以因為新的習慣而影響大腦 神經的新陳代謝。我們的大腦原來這麼有彈性,那麼夫妻就沒有藉口抱着舊觀 念不能衝破死結。大腦在操縱我們,我們也一樣可以在任何年齡時段都以新的 行為形式去改變大腦。


關鍵在於,我們必須自動自發,不能借手他人。


有人說:男人沒有女人就沒有樂趣,有了女人就沒有生趣。


別忘了已婚男人比單身男人長壽,問題是,你想長期困擾在不幸的婚姻中生不 如死,還是享受每一個時刻的共處?


477 views1 comment

Recent Posts

See All

1 Comment


tat
May 18, 2022

非常同意李博士「循環反應」和「互為影響」的觀點呢。而有長期矛盾的家庭成員,很多時也未必能意識到這些彼此的互動關係,因而繼續以往根據潛意識地互相反應,結果便惡性循環。

所以這些家庭成員要先make unconscious conscious,意識到彼此相處的pattern和對對方的慣常反應,然後再尋找新的可行互動模式,一起作出改變,共同尋找希望。

感謝李博士的分享:)

Lik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