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維榕專欄


不要急着解決問題

作者: 李維榕博士

原文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始>






插畫: 社欣@4砵甸乍街


很多人問我:你常探索問題,但是如何才能解決問題?


其實探索問題,就是解決問題的開始。因為我們對問題的認知,往往會左右了 如何選擇對策。心理大師 Alfred Adler 說,問題是必然存在的,有人的地方就一 定有問題。問題不在問題本身,而是在於解決方法!


解決方法最常見的錯誤是:1.找錯方法。2. 不肯面對。3. 鑽牛角尖。

所以,千萬不要急於解決問題,如果不是對症下藥,我們的解決方法只會把問 題弄得更糟。


例如,那一直認為兒子難教的母親,確定了兒子就是問題,盯住孩子一舉一動 不放手。正因如此,形成母子之間不斷爭辯、難分難解。正如孩子自己所言, 他的行為只是以「不動之身」應對母親的「無限威力」,那麼解決對象,就絕 對不止於孩子一人。


道理很簡單,但是身在其中,卻往往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因為人人都有自己 的執着,各人有各人的強迫症狀;即是說,很多人都會確定問題在某人身上, 不是孩子,就是老公(或老婆)、或丈母娘!總之與自己無關,然後根據這個 執著去解決問題,這種現象,正正就是問題的所在。


所以人的執着,才是解決問題的障礙,因為沒有問題是屬於一個人的,除非活 在太空。但是心有所住,絕對不是三言兩語就能放下。因此,要成功解決問 題,就先要感受問題的所在。聖嚴法師說:「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然後 放下它。」短短幾句話,卻是千軍萬馬的過程。


何謂面對它?


就是不要走開,不要急着找尋出路,先要安頓下來,看清楚整個局面。像上述 那個案例,我們首先提供一個安全的平台,把母親的獨白,變成母子的對話, 然後邀請父親及女兒的加入,讓一家人仔細探索彼此的互動模式。這樣我們才 有機會發現,孩子的不受教,其實是應付母親管教過於嚴厲的對策。


母親也承認自己的確管教嚴格,她說自己的母親也是同樣一絲不苟。原來她父 母之間矛盾重重,導致父親離家,不相往來。在如此不安定的環境中成長,讓她總是心存焦慮。孩子一出生就決定做個全職媽媽,一心一意看孩子,但是心 底的焦慮讓她無法容忍孩子任何不順眼之處。不是她不知道自己的心結,但是 要她放下孩子,是絕不可行的,連她都提醒我們說:「千萬别叫我放下,我曾 經放下不理,結果就弄到留級!」

只是她忙着數落孩子,卻沒有注意到孩子在一旁抱着靠枕,十分不安地不停搖 腿。男孩雖然善於應付母親的「威力」,學到對答如流,卻完全沒有自理的能 力。其實他也很為自己的情況着急,只是忙於與母親周旋,根本沒有空間處理 自己的情緒。

他說:「母親的聲音很大,聽慣了,老師的聲音就沒有什麼效果!」


在不受指責的情況下,他開始透露這次留級對他影響重大,在他十四歲的人 生,實在不知道如何面對,這是他第一次真正尋求協助。


如何接受它?


我們要接受問題,就必須面對內在的焦慮和無奈。父親也很清楚妻子與兒子之 間的糾纏,但是他說:「我不想被這股大火燒到自己,可避則避!」


兒子說:「我與母親是三級大火,父親與母親卻毫無火花!」

其實父親真正的顧忌是:「我知道老婆完全不會接受我的意見!為了避免爭 吵,就全依着她!」


怎樣處理它?


這才明白父親是個重視家庭的男人,只是在家中全無用武之地。他坐在妻子身 旁,身體總是向着妻子,妻子卻無論身體和眼睛,都只向着兒子。表面看來, 母子是不斷的互相反駁,骨子裡卻是難分難解。要改變這個局勢,就先得擋住 母子的視線,讓他們看不到對方;又讓母親的眼光,轉向父親。這家庭還有一 個十歲的小妹,一直扮演着小管家的角色。她服務周到,每當母親又望向兒 子,就趕快把她的臉扳回來,向着父親。

初時母親十分不習慣,不斷問:「有什麼解決辦法?」


我們說:「這就是解決辦法!」

好在父母十分合作,因為我們的分析和反饋,全部都是根據他們提供的資料及 行動,一點一滴地累積起來,尤其看到孩子的動力和表達,讓他們不得不對孩 子另眼相看。父親看到妻子柔和的一面,也即時表現得果斷起來。從一個絕對 被動的位置,他開始拉着妻子發施號令,說:「從現在開始,我們每個週末都 必須騰出時間,不談工作、不談功課,必須要有一個家庭日!」


孩子都高呼贊成,哥哥也承諾定下計劃,自己處理學業問題。母親每次轉向 他,他立即自動躱到父親後面,不與母親針鋒相對。


何時放下它?

很多人都說放不下,其實如果他們知道,要放下的只是那長久以來把所有人都 綑綁得不能動彈的互相模式,這樣才能發揮每個家人的潛能。那應該是好事, 又怎會不放手?當然目前的改變只是一個開始,怎樣變成常態,才算是真正的 改變。

這不是家庭教育,而是一種針灸,找到穴位才好下針,一針一探索,又像下 棋,一步一思量,怎樣也急不來。




408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