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父母婚姻中
作者: 李維榕博士
原文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始
都說孩子很受父母親矛盾的影響,究竟影響在哪裡?
我們的團隊一直在量度孩子面對父母矛盾時的生理反應,知道孩子的心率會加速或減低,汗腺分泌也是如此。這是體內自主神經在遇到危機時的一種正常運作,並非人力所能控制。
這些測量數據,讓我們對孩子的內在心態增加了不少認識。但是這種身體狀態與父母關係的互動過程怎樣連接起來?我們只有一個概念。直到過去一年,基於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贊助,我們開始有更深入的探討。
在進行家庭治療時,我們團隊的一位兒童精神科醫生,會特別去陪伴着在場的孩子。
這個安排十分重要,一來是讓團隊的治療師可以自由地與父母探討矛盾所在,而不必分心去關注孩子。二來是有人同時在旁處理孩子的反應,讓我們更有機會深切地投入孩子面對父母瓜葛不清時的過程。
下面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這父母有一子一女,兒子八歲,女兒六歲。他們要解決的是婆媳問題。家中暗藏了錄影機,本來為了監督傭人的行動,結果卻把老媽子向親屬埋怨媳婦的壞話都紀錄下來,讓媳婦氣得無法平息。加上她從小就缺乏母愛,一直為了討好丈夫的母親而努力。
她說:「我原本以為與她關係不錯,誰知道她在背後是這樣說我的!」
丈夫的回應卻是:「她年紀大了,你不用理她就成!」
但是丈夫愈這樣回應,妻子的怨氣愈強,婆媳糾紛,很快成為夫妻矛盾。丈夫投訴妻子對自己缺乏熱情,妻子推説忙於處理孩子,沒有餘力滿足男人的需求。
驟眼看去,兩個孩子真的纏着母親不放手。尤其是大兒子,寸步不離,連他自己都說,是父母親的「電燈泡」。
經過一番抽絲剝繭,母親終於承認兒子比丈夫「暖心」,更能體會自己內心的感受。不像丈夫,說來說去都叫她不要「想得太多」。 妻子的表白,本來是一個好開始,這是她第一次向丈夫坦承。可是男人不懂回應,他還是百思不得其解,繼續向她長篇大論。
不知何故,很多男士都以為應付妻子的情緒要求,就是向她說道理。明知道每次都會碰釘,還是堅持獨沽一味。妻子愈聽愈不是味道,愈聽愈失控。兒子看在眼裡,自動上前為父親示範,用手擋住他的嘴巴,不讓他說話,又拉起他的手為母親擦眼淚。然後滿意地返回自己的角落,躱在醫生的背後。
也許為了面子問題,父親不想承認兒子比自己更有討好妻子的辦法。他不以為然地解釋:「我們都是成年人,不應該這樣幼稚,任由自己的情緒擺佈。現實社會與我們的想像有很大距離,你們不知道外面的生活有多殘酷,我一直都不想把外面的世界帶到家中……」
男人一囗氣地說個不停,也許太長時間都是孤軍奮戰,他愈是表達不想把外面的世界帶到家中,就愈是停留在外面的世界。
這次妻子沒有讓步,她說:「你知道那次我為什麼帶着孩子離家出走?你一直以為我是生奶奶的氣,其實我最氣的人是你。你只要對我說一句好話、一句支持的話,我就可以消氣,但是你到現在還不明白,還是當我完全不可理喻。」
兩個孩子,在旁一直畫畫,但是不停地為父母的對談做旁白。當母親埋怨父親不明白自己心情,孩子就應和:「他不明白!」當父親投訴母親過於情緒化,孩子就齊聲譴責:「又怪媽媽!」
當父母的交談順利,小哥就在後面用手做個心形;當父母的溝通卡住了,孩子就十分焦慮。尤其父親無法安撫母親的情緒時,小哥就坐立不安,感覺十分不安全,不斷向陪伴他的醫生使眼色。醫生示意他躱到椅子後面,他乖乖的照着做,但是不斷把頭伸出來,觀察外面的狀況。妹妹就專心畫了一幅父母的形象;一個一臉等待的母親,一個怒髪衝天的父親!兩個孩子不太識字,不時向醫生問字的寫法,又畫滿心心 。
經過一番掙扎和周旋,父親終於明白過來,說:「我知道了,我要像兒子一樣,做我老婆的暖男! 這樣我老婆就不會只管孩子不管我!」」
兩個孩子如釋重負,立即拍起手來!
從這案例,我們體會到醫生所扮演的角色有多重要。因為很多孩子對父母關係的關注,已經成為好像呼吸空氣一般的本能。尤其是很多生活在狹窄空間的家庭,空間的缺乏令他們更加不得不投入大人的一舉一動。但是忙於糾纏在自己瓜葛中的大人,往往沒有留意孩子正在觀察和聆聽。
成長中的孩子,本該無憂無慮地探索身旁的世界。但是當他們吸收到的都是成人的恩怨,那種不安全、那種焦慮,往往會讓他們憋出各種毛病。在這療程中,醫生在當下的支持,為他們的經歷帶來一份肯定,一種「有人明白我的感受」的療癒。這是治心,不是治病。
而讓孩子看到他們有能力成功解决矛盾,是天下父母帶給孩子最重要的一種體教,因為孩子都是生活在父母的婚姻中!
有人明白我的感受對孩子發展情緒管理的能力是很重要的,一般來說這個「人」就是父母,但當父母自己亦為婚姻關係攪到情緒崩潰的時候,不但很難以孩子角度明白他們的感受,有時更令孩子變成要照顧他們的情緒,生活在不安惶恐之中,情況持續下去,孩子長大後很容易變成情緒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