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撫養非戰場
作者:李維榕博⼠
原⽂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開始>
很多人在離婚後都會決定共同撫養子女,這本來是好事,就像社會福利署的宣 傳提示:「夫妻緣不再,親子情永在!」但是在實踐的過程中,對於很多無法 互相包容的父母來說,共同撫養有時會變成一個沒完沒了的戰場。
最常見的現象,就是父母在探視安排無法達成協議,不斷告上法庭,很多孩子 就是在父母長年打官司的壓力下長大,直到十八歲成年,才停得下來。
一個九歲的女孩,每周父親來探視時,就又吐又拉肚子,鬧得不可開交。好不 容易才讓她用語言來表達,她說:「我父母是天敵,我必須加入母親,她才有 能力打贏父親!」
父親不解,他說:「我只是希望多親近孩子!」
孩子卻認為:「我覺得他只想把媽咪打暈,然後把我搶走!」
父親愈想接近孩子,孩子就愈拒絕他。父親覺得孩子是受了母親的影響,但是 他愈怪責母親,孩子就愈對他不客氣。她要求父親在走路時必須跟隨在後面, 父親給她買來限量版的小飛象做生日禮物,她看也不看就丟入垃圾桶。為了接 近她,父親到她學校去做義工,結果給她駡得狗血淋漓,認為這讓她在同學前 丟臉,「怎麼突然來了一個父親,我不想別人知道我有這樣不晴朗的過去!」
孩子對父親的拒絕,由初時用身體去作反應,到學會用語言表達,更是變本加 厲。父親百思不得其解,他說:「好像有一班女生,她們有說有笑,我用盡千 方百計,無論怎樣都進不了她們的圈子,只感到自己處於很孤立的位置!」
那一班女生,指的就是他的女兒與前妻。
女兒對父親實在太過不留餘地,說起話來,句句不饒人,連母親都覺得不可縱 容,開始教導孩子對父親要有基本禮貌,父親也明白要接近女兒,非得母親協 助不可,也虛心向前妻求助。但是無論父親怎樣委曲求存,女兒仍是處處為 難。最後才發現,孩子仍在襁褓期間,每周末都被安排到父親家,而父親每次 都得在她的哭叫聲中,把她從母親懷中抱走,這給母女兩人都留下很大的陰 影,也造成女兒至今仍然對父親存着極大的抗拒。
說起這一段往事,母親也承認:「其實離婚本身對我的傷害,遠不如當時每個 周末與孩子的分離,看着女兒又哭又鬧,回來時又不停做噩夢,那種無助!」
父親也為這事思量很久,最後才明白孩子與母親是骨肉不可分離的。他很鄭重 地向母親和女兒道歉,母親很快就接受了,女兒卻久久不言,最後,她很激動 地說:「九年,九年來你有沒有想過我的感受? 現在才來道歉是否太遲?你以 為你是受害者,你有沒有想過我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孩子始終不相信父親的真誠,她不斷地問:「他真的是衷心道歉嗎? 他真的會 關心我們嗎?」也許對孩子來說,始終是母女連心,很怕被拆散。但是經歷了 這療程,父女之間起碼達到一定的理解,孩子也不再需要以不健康的方法來表 達自己的心態。
類似例子很多,父母不想放棄孩子,孩子卻只感到被撕裂。這是孩子給所有父 親提出的忠告:「如果你想孩子對你好,就一定要對媽咪好!因為媽咪是辛苦 生我出來的,你對她不好,我們也不會讓你好過!離了婚也一樣!」
道理很簡單,連孩子都懂。但是很多人在婚姻破裂後,總是放不下怨恨,而且 一恨就恨到長年累月,不但影響自己的精神健康,而在這種心態下共同撫養子 女,孩子也不會好過。
有人問我:我想知道,如何協助男性放下對前妻的恨? 此話也應該包括對前夫 的恨。
其實,如果知道自己心中有恨,就要提醒自己這是共同撫養的大忌,因為共親 職的道理,就是讓孩子知道,父母雖然不能再做夫妻,仍然可以像兩個文明 人,繼續做成功的父母。否則孩子從你身上所接收到的,就只有千愁萬恨。
這不是說要勉強自己把恨意壓住,被積壓住的恨意更讓人受不了。但是必需面 對自己的恨,撫心自問,婚姻都死亡了,無論多麼忿怒,多麽不甘心,你打算 為它哀悼多久,十年?八年?人生一晃就過,還要鞭屍多久?
人人解恨的方法都不一様,當一天你見到前度,發覺自己身心突然開朗,一切 都無所謂,沒有任何如坐針氈的感覺,那麼你就知道自己真的放下了。
在此之前,孩子只能感受到你心中的耿耿於懷,你怎樣掩飾也不成。
記得那個不停尖叫的孩子嗎?她也是九歲。每次父母因為時間分配而爭執時, 她就指着父親尖叫。漸漸發展到父親稍有行動,她也尖叫不止。她的叫聲,是 在為母親出氣,也變成一種對父親的控制。我們還以為她不會說話,直至父母 放下歧見,答應不再事事告上法庭,平靜地商量孩子的事時,她才肯叫他一聲 爹爹。
很多父母恨意仍然未消,連同坐一室、呼吸同一空氣也無法忍受。即使法官下 了判詞,也很難順利進行。最糟的是孩子也弄到情緒失控,產生各種各樣行為 問題,成為真正的受害者。
從文章深深感受到了共同撫養子女中可能出現的困難和挑戰。作為一位學習結構家庭治療的特殊學校教師,我深知在處理特殊學習需求孩子和他們的家庭時,家庭系統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
結構家庭治療提供了一個框架,幫助我們理解家庭中的關係和互動模式。通過關注家庭中的階層結構、權力平衡和家庭規則,我們可以幫助家庭成員重新建立健康的互動方式。
校方在支援家庭上也可發揮作用,例如我們可以應用結構家庭治療的概念來幫助處理家庭中的問題。首先,我們可以透過家訪了解家庭面對的困難和矛盾,再通過創造一個安全、支持和尊重的環境來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和理解。期望幫助他們建立更好的互動模式,並解決彼此之間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