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維榕專欄

父親的創傷


作者: 李維榕博士

原⽂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開始>


插畫: 小魚



這位父親已經離婚八年,也曾接受過各種不同性質的心理治療。他的表達,處處顯出一種經過深思熟慮的精細,很有紳士風度,但是他問我說:「為什麼我至今每次見到前妻,仍然怒火燃燒,禁不住心中的忿怒?」


這真的是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不少離婚多年的男女,單獨與他們見面時,都是平易近人,很有分寸。但是兩人聚在一起,立即就變臉,彼此都存有無限的惡意,怎樣也按不住。不是互相指責,就是冷戰,旁人很難插話。


我曾經量度這些父母在交談時的生理反應,包括心率和手汗。發現即使他們表面看來相安無事,心率卻不斷上升,手汗一直飈高,體內的自主神經系統像過山車一樣上下顛覆,五臟六腑全部翻轉。


為什麼會是這樣?既然已經分手,除了孩子,應該再也沒有相關之處,哪來這麼多的情緒?而正正就是因為孩子,讓他們無法真正分離。所以,千萬別低估孩子對父母的重要性,那種無法親自教育孩子的失落,那種逼着把下一代交給對方管教的不樂意,那種愛莫能助的無奈,都是讓很多失去撫養權的父母長久無法釋懷的心結。


這離婚八年的父親,每周只有兩個時段與兒子相聚,實在很難真正地參與孩子的生活。如果他與前妻關係良好,很多事還可以商量,問題是他們對彼此都看不順眼,這種分歧全部顯露在孩子的教養上面。父親已經避開不直接去接觸孩子的母親,但是每次見到孩子,都看到前妻管教不妥之處,恨得牙癢癢,卻完全沒有發揮的餘地。離婚時孩子還小,現在都準備出國升學了。孩子將愈離愈遠,再也不會有機會陪伴膝下以你為首的親密,這股失落,這股不甘心,很自然就把賬算在前妻身上。


所以這男士見到前妻便情不自禁,事必有因,並非絕對是放不下過去的矛盾,而是新愁舊恨,怎樣也算不清。


他告訴我,離婚後雖然也有過很多女友,但是很難持久,而且他堅持不想再有孩子。

他說:「因為我已經有兒子,不想再生孩子而負了現在的兒子!」


我本來想問:「你與兒子相聚的時間並不多,又怎會因為再生孩子而負了他?」


好在我並沒有問出口,因為這是一個十分愚蠢的問題。正正因為聚少離多,他才會耿耿於懷,如果那麼容易就放得下,世上又怎會這麼多煩惱人?對於很多離婚多年仍然矛盾不斷的男女,我們常常都會說,他們沒了愛,卻有無盡的恨。但是何謂愛?何謂恨?愛的是兩人成家對未來憧憬的響往,恨的是憧憬幻滅後所帶來的心碎,剩下的就是處理孩子的瓜葛。


母子連心,是人人都知道的大道理;父子之情,卻往往被忽略了。一個父親對於撫養孩子的情懷,究竟是什麼一回事? 記得那個怎樣也不肯放手的男士嗎?他的女兒一見到他便尖叫,完全不肯讓他接近。孩子唯一肯與他溝通的地方,就是請求他同意讓自己與母親移民外國。他明知這種對峙只會造成兩敗俱傷, 卻怎樣也不肯答應母女的要求,他說:「我也知道如果我不答應,女兒將會更加恨我,但是如果我答應讓她們走了,我就會永遠失去撫養孩子的機會!」


能夠撫養自己的孩子,對很多男人來說,原來是這般重要。怪不得有些失去撫養權的父親,會不顧一切,甚至打上十年八年的官司,也要把孩子爭取回來,即使在過程中把孩子傷害了也在所不顧。


這種反應其實父親和母親都是一樣。一個跟父親住的十歲孩子對我們說:「媽媽給我買了新的畫筆,爸爸見了不高興,不停說家中已經太多筆。後來我說是老師送的,他才不再出聲。」


她又告訴我們:「我三天都穿了同一件校服,媽媽看了就怪爸爸,他們又吵了!」結果還是孩子把這事件畫成漫畫,故事的教訓是:「不要斤斤計較!」


孩子說得有理, 但是父母為什麼會斤斤計較?


也許很多人以為為人父母的天職,就是隨着自己心意親自把孩子造就成自己理想中的模範,讓自己的生命有所延續。說來好像有點自私,孩子當然不是你的附屬物。但是失去這個角色,對很多人來說都是一種創傷,對母親如是,對父親也是一樣。只是父親比較不善表達,他們的情懷就會藏得很深,甚至不被自己察覺。


因此,我對那位父親說:「你到現在還是痛恨你的前妻,也許不全是因為過去的矛盾,而是她取消了你做父親的角色,讓你無法盡情發揮教養自己下一代的意願。對於所有父親來說,不能參與自己孩子的教養,都應該是一個很大的創傷!」


他長久不語,然後說:「從來沒有這樣想過!也許這個觀點,會讓我找到不同的出路!」


不同的觀點,真的會帶來不同的可能性。明白自己的傷疤,就得首先為自己療傷,而不是把焦點集中在前妻身上,只有這樣,才不會全部情緒都受別人的一舉一動所牽引。


心是有所牽掛的,做到心無所住,才能真正放得下。

1,218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