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維榕專欄

什麼是「家庭動態」?



作者: 李維榕博士

原⽂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開始>



插畫: 小魚


家庭動態,這個出自family dynamic 的概念,我一直找不到一個貼切的中文翻譯。因此當我應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邀請,以family dynamic 為主題為家庭服務社工主持一個工作坊時,我實在忐忑不安,因為這個題材十分重要,它可以說是一個家庭的靈魂,但是看不見、摸不清,一時間真不知該從何說起。


家庭治療前輩Minuchin 曾經给我們舉過一個例子:一個面向北極前進的探險者,發覺無論怎樣努力,總是達不到目標。原來他不知道自己是站在一塊漂向南方的浮冰上,面向前方,腳步卻漂向另一方向,所謂身不由己,就是這個道理。


問題是,每個人的腳下都有一塊浮冰,讓你在不知不覺中總是背道而行。既然身不由己,就不能單靠努力向前就能達標。先要了解身在何處,才知道為什麼總是事與願違。


也可以說,所有明顯的東西都是冰山一角,那埋藏在水底看不見的部份,才是背後的動力,家庭關係的「動態」dynamic,主宰了每個家庭成員的潛移默化,人人都是這股動力的扯線木偶。對孩子而言,這更是形塑了他們個性發展的一部分。


因此家庭治療師的責任,不但要把這些隱閉的家庭動態顯露出來,還要在過程中一宗宗地把它們處理和跨越。


例如這個八歲小女孩,當她發現父母要分手時,她是如此焦慮,哭着叫嚷:「不要分開,不要離婚!」她努力在畫冊上畫出一家三口在陽光下手拉着手遍地繁花的美境。理想與現實,是這故事的開始。


當女兒知道父母分離已成事實,無可挽回時。治療師的工作,就是協助孩子如何面對這鐵一般的事實,而不只是安撫她的情緒。孩子在感到被瞭解的狀況下,也開始改變初衷,從「不要離婚」的情緒發洩,變成「不要吵架,不要上法庭!」的理性要求。並且在畫冊上狠狠地在父母中間畫上一條線,表達她在無可奈何中的一種妥協。


當父母因為探視安排又吵得不可開交時,孩子不停在當中為他們調停。處於如此劇烈的張力和惶恐中,她開始行為失控,被懷疑為多動症。治療師再接再厲,鼓勵她面對當前困境,而父母,也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而不是忙於集中攻擊對方。孩子也深深地嘆一口氣,收拾起情緒,拿起時間表親自指點父母一宗宗地商量如何達成協議。連調解員都做不到的工作,孩子成功完成了。


但是她自己的悲哀卻沒有人知道,其實整個過程中,孩子最希望達到的是父母同意三個人好好吃一頓飯,但是這個願望在混亂中被忽略了。


她又畫了一幅畫,描寫自己被放在熱鍋上煎煮,而那控制火候的,正是父母的雙手。


父母離異後,孩子與父親一起生活。父母雖然很被孩子的表達感動,盡量避免正面衝突。但是婚姻失敗的千愁萬恨,畢竟不是那麼容易就放得下。父母之間的矛盾,又以另外的姿態出現。


女孩的畫冊又增加了很多篇幅。


其中一組漫畫:女孩探望母親,穿着同一件衣服,母親怪父親照顧不周。因為父母很少見面,所有的不滿都衝向女兒,他們不知道,這些怪責不知不覺就塞滿了女兒的耳朵,好在孩子找到自己的表達方法,一宗宗地記錄下來。治療師問她:「這個故事的教訓在哪裏?」她答:「不要斤斤計較!」這當然是向父母說的。


另一組漫畫:母親買畫筆給女兒,父親不喜歡,不斷對女兒埋怨家中太多東西。女兒說:「我告訴爸爸說,是老師送的,那就沒事了!」原來是大人教會孩子撒謊的!


這些微妙的關係模式,就是family dynamic,就是腳下的浮冰!


從孩童開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家庭動力中養育、衝撞、浸泡和成長。每一個經歷都一點一滴地積累成我們身體及心靈的一部分,揮之不去。過去奠定我們的現在,而現在反映的都是過去的點滴,每個人都是被身邊的重要關係所雕塑而成,要從新雕塑,也必須與新的關係開始。所以說,人是活在關係中的動物。


上述只是一個常見的例子,family dynamic 包括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關係模式和結構,以至一個家庭的傳統、信念和互動形態,都會重重地影響着每個家人的發展及精神健康。也有人稱之為「家庭脈搏」,它主宰着整個家庭的操作。


既然如此重要,我們如何知道自己站在怎樣的浮冰?知道後又如何自處?


這是一個一百萬元的問題!因為family dynamic 是一種動態、一個系列、一連串不斷重複的現象,甚至是一種文化!必須仔細觀察和探索,才會認識它的面貌,它不是一個人的敘事,而是一組人的舞蹈。


從「我」到「我們」,「我」可以目標明確,而「我們」,就是腳下的浮冰,往往把你帶向相反方向。所謂形勢比人強,但是認清楚形勢,就可以作知情的決定,不必被挫折打敗得一塌糊塗。


可以選擇改變方向,順勢而行,也可以另選基地,重新啟步。起碼做到心態平和,看得清楚。也可以仿效Don Quixote,單鎗疲馬,仍奔往那不可能的夢想!

975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