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維榕專欄

喪屍小孩



作者: 李維榕博士

原⽂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開始>


Photo Credit: IMDb


如果你有看韓國〈雖然是精神病但沒有關係〉的長篇電視劇,就會知道劇中的女主角是個繪本家。而她在劇中所創作的童話,也真的出版了繪本。《喪屍小孩》是其中一個我很喜歡的故事:


「從前從前,一個小男孩誕生在某座小村裡。隨着孩子逐漸長大,媽媽發現這孩子沒有絲毫情感,是個徒有食慾的『喪屍』。所以媽媽避開村民的耳目,將孩子囚禁在地下室,每晚都從別人家偷家禽、家畜來給他吃,偷偷撫養孩子。


有時是雞,有時是豬,有時是山羊……就這樣過了數年,直到村裡的家禽、家畜都被吃光,或消失了。媽媽見到孩子餓得哇哇大叫,於是砍下自己的一條腿,接着又砍下一隻手臂,把四肢都奉獻給孩子後,最後只剩下了軀幹。


孩子又開始哭喊肚子餓,於是媽媽自行爬向孩子的懷中,將剩下的身軀交給他。孩子用雙臂緊緊摟住只剩下軀幹的媽媽,第一次開口說話了,


『媽媽真的好溫暖喔。』


孩子心中想要的,究竟是食物,還是媽媽的溫暖呢?


沒有雙手能夠抱住孩子的媽媽,只能用無盡的淚水,溫暖地滋潤孩子的全身。」


這般血淋淋的陳述,真不像一般的童話故事,這故事的寓意究竟在哪裡?這個沒有絲毫感情的孩子,患了自閉症嗎?媽媽為了滿足他,不但偷取了整個村莊的牲口,連自己的四肢都搭上了,才能換來他的一句話。這故事表達的是母愛的偉大,還是母親的愚昧,以為一昧填滿孩子的食慾就成?這是一個單親家庭嗎?爸爸在哪裡?為什麼看着妻子瘋狂地滿足兒子也不加援手?其實一個故事的結論,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演繹。


作家高文英在〈作家之話〉說:孩子們,我懇切地盼望,我的童話能讓你們早日醒悟。在這世界上,你終究是獨自一人,而現實,也絕非是甜美的幻想。


下一個叫《手,琵琶魚》的故事,更是一針見血:


「從前從前,有戶有錢人家生了一個可愛的寶寶。媽媽好疼愛這個如木蓮花般白皙漂亮的孩子,她暗自發誓,只要是為了孩子,那怕是要摘下日月星辰,她也在所不惜。


當孩子開始吃飯之後,媽媽的內心雀躍不已。


『寶貝啊,以後都由媽媽來餵你吃吧!來,張大嘴巴,啊~』


當孩子開始走路之後,媽媽便氣喘吁吁地跑來。『寶貝啊,媽媽揹你,快到媽媽的背上。』


媽媽滿足了孩子所有需求,將她照顧得無微不至,直到有一天,媽媽說:


『我親愛的寶貝,媽媽想休息一下,你能不能替媽媽拿點吃的?』


這時孩子說:


『媽媽,我沒有手,因為我從來沒用過手,所以它們消失不見了。』


『那麼我的寶貝,你能不能揹揹我?媽媽的腿好疼啊。』


這時孩子又說:


『媽媽,我也沒有腳,因為我都讓媽媽揹着,雙腳從來沒有踩過地。不過,我的嘴巴非常,非常大哦。』 說完,她便張開了巨大無比的嘴巴。


媽媽氣急敗壞地大吼:『如今看來,你不是什麼完美的孩子,而是毫無用處的琵琶魚。你是只會飯來張口,什麼都不會的失敗品!』


媽媽就這麼將琵琶魚扔向了遙遠的大海。據說那天之後,只要碰上海風狂襲的惡劣天氣,水手們就會聽見孩子的哭聲。


『媽媽,媽媽,我做錯什麼了嗎? 請帶我回去……請帶我回去……』


因一無是處而被拋棄的無數琵琶魚們,至今仍在那深不見底的淚海中載沉載浮。」


在喪屍小孩的故事裡,母親把最後所剩下來的軀體都用來溫暖孩子,即使那不一定是孩子需要的。在琵琶魚的故事裡,母親卻因為孩子無法回報而把她丟掉。但這並非一個人的故事,因為說故事的人告訴我們,有無數琵琶魚們,至今仍在大海中浮沉,呼喚着母親!


這個韓國劇集的繪本,一出版就被引入台灣市場。有人認為,這是寫給成年人的童話,也有人說,這是有關孩童創傷的寓言。童年的現實,真的並非甜美的幻想,太多的不由自主,太多忘不了的惡夢。


在 《啖食惡夢長大的少年》,一個少年每晚都在夢境中重現過去的痛苦回憶,受盡折磨。因此他向魔女許願,用他的靈魂換取魔女把他不好的記憶刪除。但是他的壞記憶是刪除了,長大後生活卻是一塌糊塗。


最後他才發現:「痛苦不堪的記憶……懊悔不已的記憶,唯有將它們埋藏於內心深處並活下去的人,才會變得更堅強、更熾熱、更加柔韌。幸福,唯有這樣的人才能獲得。」


魔女叮囑:「要是沒辦法克服『痛苦的回憶』,你就只是個靈魂長不大的小孩子!」


《春日之犬》很想弄斷項圈,在春日的田野間盡情奔跑嬉戲。但牠被綁住太久,所以忘了掙脫項圈的方法。只有白天歡笑,晚上悲嗚。大樹問牠為什麼如此,牠答:「身體很誠實,所以疼時會流淚,但心是個說謊大王,就算疼痛也默不作聲,等我入睡後才會在暗裡低聲哭泣。」


可幸的是,小犬還是用自己的利齒把項圈咬斷,盡情奔馳。


這套繪本是一位精神科醫生送给我的,直至這周末才找到時間好好觀賞,簡單的文字,簡單的圖案,卻讓我如雷貫耳,又找到釋懷!

1,099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entários

Não foi possível carregar comentários
Parece que houve um problema técnico. Tente reconectar ou atualizar a página.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