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維榕專欄

但願人長久



作者: 李維榕博士

原⽂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開始>


插畫: 小魚


聽這夫婦的對話很有趣。他們談了半個小時,說來說去,女的都在要求男的在自己父母面前,負擔起丈夫的責任,肯為她出頭;男的卻顧左右而言他,說了很多很有道理的話,就是沒有回應她的要求。


這種對話,重點不在說話內容,而是在他們說話的形式。彼此都心知肚明,明知道對方所求,就是無法就範。結果是一個追一個逃,兩人都疲於奔命,卻沒有一個人感到滿意。


這種情況在三代家庭的矛盾中經常出現,尤其在處理婆媳關係的時候。婆婆總是恐懼辛辛苦苦帶大的兒子被媳婦領走了,媳婦最害怕的卻是嫁了一個愛做媽寶的老公,男的就老是埋怨自己被夾在老婆與老媽子中間,這本來就是一個難以解決的三角僵局。有趣的是,很多時候上一代已經走了,但是夫妻的矛盾仍然存在,可見長期沒有解決的矛盾,是會一代一代遺傳下去的。


很多年前在武漢看到的一個家庭,就是典型的例子:這個家庭的青年人患上厭食症,從大學退學回到家裡。人人都以為他是受不住外來的壓力。後來才知道,孩子的母親長年與婆家不和,晚晚都在被窩裡哭泣。她以為沒有人知道她的委屈,她不知道睡在她與丈夫中間的兒子,全部都知道。漸漸地,兒子比丈夫更瞭解母親的心事,也比父親更瞭解她的需要。


他說:「爸爸不知道媽媽喜歡吃魚,因此每次一家人在外面吃飯,我都偷偷地為她點上一道魚!」


他又說:「如果我找對象,必然找個孝順母親的妻子!讓她開心。」


我還記得當時對他說:「那麼,你們的孩子,也會像你這樣,比你爸爸更知道母親的苦處,同樣與母親難分難捨。」


原來這青年人的父親,在成長中也是與自己的母親長期相依為命,到自己娶妻育兒,也是不知道如何處理身邊這兩個重要的女人。兩邊討好,或乾脆不聞不問,是男人最常用的招數;綜合很多妻子的投訴,這兩招都好像沒有什麼效用。如果你有孩子,就要更加小心,因為孩子對父母關係的不協調最為敏感,很容易就會挺身而出,代替了你的位置。


那麼男人究竟應該怎麽樣辦?


要知道怎「麽樣辦」,首先就要知道「什麼不要辦」。


  1. 不要置之不理:最不智的就是置身道外,希望她們自己解決,結果沒有一個人對你滿意。


  2. 不要大篇道理:向氣沖沖的人講道理,只會火上加油,甚至引火上身,這是下下策。


  3. 不要避開話題:借話遁,或借什麼遁,都會讓對方無法罷休,到最後也是無所遁形。最糕的是讓枕邊人心死了,她就不會讓你好過。


  4. 不要說:「手掌是肉,手背也是肉」,那等於說:「阿媽是女人!」毫無新意。這只會讓爭奪你的兩個人更加尋求答案,是手掌親,還是手背親?


不可做之事有四,可做之事卻只有一宗:那就是表明立場!


因為不論是生你的母親,還是伴你的妻子,都是要知道你的立場,這是避無可避。妻子要你在母親面前保護她、撐她。你在火爆關頭為她講一句好話,比私下裡多少賠罪都來得有效。我見過一個一直夾在妻子與母親中間無所適從的男士,終於在妻子面前對母親說:「因為我愛她,所以請你也接受她!」 簡單的兩句話,就讓妻子甜入心扉。一個心境愉快的妻子,就不會藉故找你麻煩。母親礙於顏面,也不得不放下排斥。所以既然避不了,就從容赴義,也許還有一

箭雙鵰的功能。


當然表態也要計算精明,母親是母親,畢竟容易說話;妻子嫁入你家,需要你的支持。如果你在這時候撐母親而貶低妻子,傷了她的心,就很難補救。 萬一你的孩子也捲入漩渦,你的位置也會受威脅。


婆媳不和,終歸是夫婦問題;婚姻成敗,全憑男人怎樣處理。


道理很簡單,做起來就要很大的策劃。男人並不聾,怎會聽不懂妻子對自己的要求?只是他也是母親的兒子,難以向母親攤牌。天天被妻子逼着,初時夫妻不斷吵架,後來他學乖了,每次都向妻子打躬作揖,說一堆冠冕堂皇的話,就是沒有行動,讓性急的妻子更是氣得扎扎跳。男人苦惱地承認:「現在不敢回原生家庭,也不想回自己的家!」兩邊不討好,但是他們還有一個十歲的女兒,交由父母撫養,現在想把孩子接回來,就更無從着手。


最後他問:「那麽我該怎辦?」


因此我們與他一起籌謀:首先,他必須有個立場,先練習如何與父母正面交涉。當然,妻子也要尊重他的立場,不是一昧在旁打壓。畢竟我們的男人不是大石爆出來的,不能有了你就六親不認。經營婚姻就像開公司,夫妻是合夥人。合作得好,上一代及下一代都沒有解決不了的難題;合作不好,三代都得不到安寧。


我自己結婚不久時,就發覺公公特別竉我,婆婆卻有點隔膜。我的老師對我說:「當然啦,你搶走了她的兒子,還要搶走她的老公!」


我茅塞頓開,趕忙把她放回主位。以後每次跟她兒子吵㗎,她都會站在我的一方。婆媳修好,其實有你好處。

1,273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aire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