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維榕專欄

求偶難 The Mating Game



作者: 李維榕博士

原⽂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開始>


插畫: 小魚


人口老化,出生率卻大降,這是文明社會最大的隱憂。怎樣鼓勵生育,幾乎是全球政制的當前任務。我曾經與性學家吳敏倫教授共同主持了一個 〈食與性〉的課程。他講性,我講吃。他說:「沒有性,就沒有下一代,人類就要滅絕!」我說:「沒有吃,人類就要餓死,滅得更快!」


其實遲早都是死,食與性同樣重要。奇怪的是,我們愈來愈變成一個食的文化,上天下地找尋好吃的東西;對於製造嬰兒,卻好像興趣不大,這究竟是什麼一回事?


有一套BBC製作的紀錄片集,叫做 〈交配遊戲 〉The Mating Game,紀錄了多種生物的求偶方式。原來為了傳宗接代,地球上很多生物都要排除萬難,甚至犧牲性命,一輩子只為生兒育女而來。


為了完成使命,海陸空的生物,都要費盡腦汁。有一種生活在沙漠的蜥蜴,它們必須有巢在沙堆中,才可以引得美人歸。但是在沙中建巢,一陣大風就會把它催毀。有這麼一只倒霉的蜥蜴,好不容易把巢築成,然後出盡渾身解數,尾巴不停上下擺動,才引來一只雌蜥蜴。但是她已有自己的巢,不肯跟雄的走,雄蜥蜴只好跟去她處。可是當牠回到自己的巢時,卻發現己被他人所霸佔,好不容易趕走侵佔者,巢卻被風吹毀了,結果是「人財」兩失。可見沒有樓娶不到妻,有樓也不一定成功。


有一種鷹鳥,產蛋後雌雄必須互相配合,輪流把蛋孵出,因為母鷹產蛋後已經精疲力盡,必須飛去大海補足營養,然後回來與留下孵蛋的雄鳥換班,讓雄鳥飛去補給。


可是如此患難夫妻也有出軌的危機:有一隻母鷹回到巢來,發現自己所生的蛋被推出巢外,另一只分明是外遇所生的鳥蛋卻牢守巢中。母鷹當然立即奔去保護自己的蛋,但是牠很快就發覺,那蛋已經在巢外枯死。牠傷心了一回,最後還是決定要去孵育那並不屬於自己的蛋。最有趣的是,當牠再次外出補充養份回來,碰到雄鷹不但沒有責怪牠的不忠,反而在牠面前擾首弄姿,兩鷹恩愛一番,才去照顧鶵鳥。如果是人類,恐怕一早吵得天翻地覆了。


在夏威夷有一種火雞,雄多雌少,覓偶甚難。因此雄火雞往往兄弟成群,一起外出獵艷;長兄的角色是尋找雌性播種,弟弟們就要負責擊敗所有對手,為兄長爭取時間完成任務。過程中只有長兄獨佔春色,但是對於弟弟們來說,只要家族的基因留存下去,就是生命的全部意義,各就各位,毫無怨言。


在夏威夷還有一種帝王斑蝴蝶,一輩子就是為了交配而來。它們從蟲成蝶,一身色彩只為了吸引異性。但是出生時就知道沒法捱得過冬天,因此每年都要來一次大移民,飛越三千里路到達墨西哥的雨林,在那𥚃靜俯等候春天一來,便立即找尋對象。路途遙遠,很多半途喪命,出師未捷身先死,餘下的就找當中最壯健的雌蝶,用武力把它從空中撲到地面,完成周公之禮後,便安心死亡。這種只為延續後代的生存方式,是否也可歌可泣?


還有一種活在海底深處的魚,很難遇到同類。一旦遇上,雄的就會把自己附在雌魚的身體,成為它的魚,從而把精子傳到對方體內。當然,從此雌雄就血脈相連,至死方休,真的是婚姻的天長地久!


對雌雄同體的扁蟲來說,受孕卻是一場決戰。看來他們都無意照顧下一代,雙方都要盡量避免被對方的利爪擊中,因為被擊中的任何部份,都會成功受精。一場大戰過後,輸掉的一方不是遍體鱗傷,而是全身受孕,只好準備做單親族,獨自撫養幼兒。


為了交配而死亡的生物也有不少,例如有一種蚱蜢,雌的會發散出一種香氣,讓雄的嗅到了就拚命追尋。雌的比雄的強壯,等雄的到來,就立即撲上,先把頭咬斷,盡情吸食。 而丟了頭的雄性,仍然會不停地往她身上射精,直至全身枯乾。真的是愛你愛到吞下你!生物界的fatal attraction!


人類求偶難,生物界求偶更難;自然界的求偶純粹為了傳宗接代,不像人類求偶那般節外生枝。但是基本都是由雄性大展拳腳,不是鼓氣挺胸把自己裝得強大,就是向雌性展露羽毛。互相吸引,是求偶的起碼條件,不然何來下一代?


其實上天還是偏心人類的,人類是唯一可以視性愛為娛樂(recreation sex)而不以生育為目標的動物,不然每次做愛都做出一個孩子來,豈不恐怖?也許問題就在這裡,人類只想「做愛」,並非「造人」,漸漸連愛也懶得做了,無數等着出生的嬰兒就無法找到門路。


況且交配也要講緣份,看看我們的大熊貓,不是朝夕相對或同聲同氣就能促成好事,無論你怎樣把牠們關在一個籠裡,也不一定生情。


生物界要延續下一代,苦心如此。人類如果不願費勁,就要妙想天開,可請每個不願生育的男女把精子和卵子捐出,交由「造人工廠」大量製作。這樣不但可以選擇性別、樣貌、智能,甚至可由機械人撫養,不必勞心勞力,齊齊進入科幻時代,造科學人!

731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