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維榕專欄

Updated: Mar 8, 2022

為父母關係而多動

作者: 李維榕博士

原文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開始〉





這兩個男孩是雙胞胎,只有八歲,長得眉清目秀,十分精靈,卻被懷疑患上多動症。

父母都十分憂慮,不明白孩子出了什麼事,要求我們做一次家庭評估。

一家四口,兩個孩子穿插在父母當中,十分活躍。很快就發現,孩子對父親十分不友善。他們一唱一和,不斷挑戰他的一舉一動;說他幼稚,說他嘮叨,甚至動手打他。 父親對孩子的行為,沒有什麼反應,只當他們無理取鬧。

其實父親已經離家兩年,據說一次去了鄰國後,就因為新冠肺炎回不來。現在回到家來只有一個多月,認真地希望重新負起父親的責任,但是孩子完全不買帳,把他批評得體無完膚。

母親說:「他離家時孩子只有六歲,現在已經八歲。他不知道孩子長大了,還把他們當作小孩子看待,他們當然不服氣。」

我們也留意到父親與孩子說話,真的還是使用baby talk,把他們當作小嬰兒。而這兩個小兄弟卻說話老到,十分機警,父親完全不是對手。父親也嘗試使用權威,但都被他們反過來敎訓一頓。相比之下,父親更像是他們的小兄弟,孩子才是長輩。

很多長期離家的父親,往往發覺回到家來,總是格格不入。孩子與母親長期相伴,比父親更瞭解母親的情緒需要,父親的角色完全被孩子取代。身體是回來了,但是人卻被拒之門外,很難找回自己的位置。如果夫妻感情堅固,一家人也較容易重新適應,但是如果彼此存有芥蒂,孩子就很容易被三角化。

我看這兩個孩子對父親的反應,不像基於一般的陌生感,尤其是小哥哥,簡直像個小管家。不但眼睛盯着父親,整個身體也隨着他轉,口中不斷作出抨撃,忙得不可開交。小弟看在眼裏,也跟着模仿。

母親補充說:小哥哥一直很黏她,甚至不讓她與同學的家長接觸,至今仍要纏着她一起睡!

他們都說這是個性使然,其實小孩子很能感受照顧者的內在心態。如果母親長期心情不爽,孩子就會變得敏感和焦慮,守護着母親,甚至變成一種強迫症,不能分割。我們如果只把焦點放在父子身上,就會以為這只是親子問題;如果從母子的依屬去瞭解父子衝突,就會發現孩子可能只是為母親抱不平。

因此要明白父親或母親與孩子的管教問題,就不能忽略父母之間的關係。

其實兩個孩子知道父親要回來,曾經十分興奮,也是他們親自下樓去迎接。但是興奮過後,四人共處在一間小劏房內,所有未解決的問題,都會迎面而來,讓他們成為困獸鬥。

關鍵就是:夫婦間有沒有解決不了的瓜葛?

母親坦白承認,她與丈夫矛盾重重。丈夫兩年前去了鄰近國家,名義上是為了工作,實際上完全沒有向她交代。她獨自在夫家生活一點也不容易,最後也是帶着兩個孩子離開。丈夫一走兩年,現在回來了,看起來十分輕鬆,除了埋怨孩子難教,無論妻子提出什麼投訴,他都解釋說:「是她自己想不開吧了!」

妻子說:「他完全不覺得夫妻之間是需要商量事情的,突然跑掉,去了別的國家,也不認為需要有個合理的解釋!」

丈夫說:「不是說過基於工作需要嗎?她老以為我有事瞞着她,懷疑我在外頭有女人什麼的,其實都是她自己想不開!」

他的一句「是她想不開!」還没有講完,小哥就撲過去當頭給他一個大巴掌,跟着拳打腳踢,肆無忌憚,打得霹靂有聲。

我們都嚇了一跳,怎樣也拉他不住。父親卻好像已經習慣了,沒有太大反應,只當是孩子不懂事,母親教得不好。

如此三番四次,每當父親無法回應妻子,或責怪妻子不妥時,小哥就會挺身而出。連母親都看得出兒子是偏幫自己,為自己出氣。但是父親卻不以為然,不停淡化孩子對自己的恨意,只當是孩子生病了。

在我們的家庭評估案例中,很多被診斷為多動症,或別的精神症狀的孩子。從個人的行為來看,他們的確吻合這些病症的準則。但是從家庭環境去看孩子行為,我們往往發現,孩子的行為並非絕對屬於自己。很多時候他們會因各種情況而扮演了一個角色,為家人完成一些他的自己無法處理的工作。

處理婚姻問題是夫妻的工作,如果父母不成功或不面對,孩子就會乘虚而入,擔當起守護的角色。很多孩子的精神病徵,都是基於這個種互相牽制及平衡作用。所以究竟是孩子自己有毛病,還是為了家庭關係而發病?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因為兩者的處理方法是大大不同的。

像這兩個孩子的「多動症」,顯然是受了父母那股長久沒有解決的積怨而激發。要孩子健康成長,父母必須面對彼此的分歧,才能一同處理孩子問題。

如何改善夫妻關係,當然不是易事。妻子多年來的不滿,丈夫長期的冷漠,兩個孩子的不斷介入,要改變一家人的惡性循環,是需要精心經營的。

可悲的是,很多父母寧願給孩子用藥,也沒有信心改善家庭關係。

 


Comment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