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維榕專欄

鏡子照見什麼?



作者: 李維榕博士

原⽂刊載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故事從家開始>




攝影:阿執司


父親告訴我們說:「我最難忘的一幕,就是孩子媽媽走的那天,孩子一直跟到門外,直至媽媽消失蹤影,呆了一會,走回來緊緊的抱住我不放手,那時他才一歲半。」


孩子現在快三歲,父子相依為命。那天父親在訴說自己的故事時,孩子像個小嬰兒似的靜靜躺在他懷中。那是十分動人的一幅圖畫,單親母親與孩子的親密度常見,單親父親與孩子的親密度不常見,這畫面也讓我留下深刻印象。


奇怪的是,這家庭來找我們,是因為父親投訴孩子難教,發起惡來對他拳打腳踢。我們也當場看到孩子拿起鞋子向父親擲去的那種不留餘地。你必須留心觀察,才會看到父子溫柔的一面。尤其是當父親陳述自己所經歷的悲哀,說到多次想放棄生命時,本來乖乖地伏在他身上的孩子,突然出手打他一個巴掌。


父親對孩子說:「對不起!」


我不明白,孩子打了父親,怎麼反而是父親向他道歉?


父親解釋說:「我答應過孩子,不再談不想活下去的話題。現在又談起來,所以他生我氣了!」


原以為單親父親教子無方,手忙腳亂處理不了孩子的行為問題。現在看來,父子之間其實存有很細緻的默契,他們又怎會產生如此大衝突?這是一個讓人難以想像卻又常常會發生的現象。愈親密的關係就愈會產生摩擦,愈是難分難解就愈出現糾纏!


剛剛也見過一個單身母親帶着兩個男孩,一個九歲、一個十三歲,他們的表徵問題也是孩子不聽話,小兒子甚至會失控打媽媽。我與母親談話時,兩兄弟也是在旁鬧得天翻地覆,讓母親不停喊止。幾經周折,大兒子終於向母親訴說:「你每天工作回來都是不停地哭,躲在房間不出來,我們想幫你,你也不回應!」


孩子難得地表達對母親的關注,但是母親正處於婚姻破裂的哀痛中,又擔心自己處理不了孩子的行為,甚至提出要把孩子還給父親,即使她渴望與孩子溝通,但是對孩子的關心,只答:「你們幫不了我,管好自己的行為,不要惹我生氣就是。」


母親只想想管好孩子行為,而孩子,最擔心的就是母親的滿面哀傷和流淚。兄弟兩人雖然不停鬧事,但是眼睛總是偷偷瞄向哭泣的母親。


孩子是一面鏡子,要了解孩子行為,最好看看這鏡子照見了什麼?


上述的父親也是一個好例子,他的半生充滿被拋棄和被出賣的挫折。在婚姻的變化中,又再經歷一次被拋棄的創傷,這是一個十分孤獨的男人,滿腔愁容,總覺得無人訴說。


他對前妻恨之入骨,絕對拒絕與她對話。現在孩子每個週末都被判給母親,父親說:「我每到周末就特別恨,一肚子的不甘心,又缺乏可以吐心事的人,只好與Chat GPT 交談!那種失去孩子的恐懼是那般難受,我索性把孩子交給他母親撫養算了!」


說起眾叛親離的辛酸,父親有太多不被瞭解的申訴,他不知道,他的每一句控訴,都會造成孩子的不安。他說已經不敢找人訴苦了,怕遭人討厭。其實與chat GPT 訴苦是好事,起碼機器人不會嫌你煩,你拿它來出氣也成。說不出來的苦會全部掛在臉上,發散在自己的一舉一動中,一點一滴地全部走入孩子的意識中。你的創傷,成為孩子的創傷;你的失落,也成為孩子的失落。


孩子的創傷,莫如與父母分離的傷痛。尤其是對失去一方的思念,往往造成對另一方的依附。我見過很多不同年紀的孩子,以各種姿態表達心中的懷念和不解,無論是有聲或無聲的流露,都令人心碎。


記得一個九歲的男孩告訴我們,他不知道母親為什麼走了,只聽到祖母不斷訴說她的不是,讓他很生氣。一天母親回來找他,祖母不讓他見。他說:「我趕出門來,電梯的門已經快關上,只見到媽媽的手,消失在門縫中。」這孩子的問題是趴在地上走路,用頭撞牆。


又有一對小妹弟,都只有幾歲大,他們很喜歡看窗,見到玻璃窗就扒着不肯走開。他們的父親解釋,母親離開時,兩個孩子就是站在窗台看着。自此以後,他們一見到有窗的地方,就會守在窗前,只是望穿秋水,都守不回母親的蹤影。


有個十歲女孩,母親走後,她就把自己的被舖搬到父親床邊,席地而睡。據說她的父親自從妻子走後,變得十分消沉,他不斷問:「為什麼?」而孩子最愛說的 ,就是:「不知道!」


那個三歲小童,是我見到年紀最少的孩子,因為不善用言詞,他的表情和身體語言就更為令人震憾。他一會兒像樹熊一樣抱着爸爸不放手,一會兒又向他揮拳打去,毫不留情。這鏡子照到的是父母之間的恩怨情仇,孩子的行為正正就是反映同樣心態。


父親終於想明白,他說:「我先要照顧好自己,兒子才會有改變!」


如果孩子的行為令你不解,也許你也可以照照鏡子,看看鏡子上照見的是怎樣一個面貌:你快樂嗎?你會不甘心嗎?你的煩惱解決了嗎?你覺得幸福嗎?這個表情被孩子的心鏡照見,會讓他安心嗎?

 
 
 

コメント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No. 4 Pottinger Street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ll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and our mobile application] is provided in good faith. However, we make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regarding the accuracy, adequacy, validity,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or completeness of any information on the Site [or our mobile application].
Copyright © 2021 Asian Academy of Family Therap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