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About Us 關於我們

在疫情仍是嚴峻的時段,我們的亞洲家庭治療學會,卻要搬家了。

 

承蒙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慷慨捐助,我們的團隊在過去一年多以來,從規劃到裝修,冒着新冠肺炎的威脅,從無間斷、一磚一瓦,終於在中區的混凝土森林中,建立一個叫做「家庭治療中心」的綠州,那就是我們的新家!

從我們在香港大學建立Family Institute開始,起碼是兩三代人的努力,才有今天的成果。

什麼是家庭治療?這仍是很多人會提出的一個問題。

 

家庭治療有很多不同學派,但大都是以人際關係去處理個人問題的一種系統思維,只是解決問題的理念和方法不一樣。

例如:一位患上長期抑鬱症的少婦,吃了很多年藥,也做了多年的個人治療,沒有很大改善。後來,她的精神科醫生也認為單是用藥不是辦法,提議她做婚姻治療。後來她說:「多年來我一直努力做個人反省,把前世今生的每一宗事,都拿來仔細分析。其實我一向都知道,問題出在夫妻關係,屬於兩個人的事,又怎能靠我一個人去解決?」

 

所有人都在處理她的「病」,而真正生病的,是她的婚姻。家庭或婚姻治療,就是處理問題所在的系統,而不是個人的內心。

當然,人際關係的糾結,當中也存有很多個人的因素,但是人並非活在自己的內心,而是活在一個與人互動的世界。婚姻關係是人生一個重大環節,夫妻之間風調雨順,人也會活得長久。而父母的矛盾,不但影響他們自己的精神健康;他們的孩子,在各方面的發展也會受到阻礙。

但是道理誰都懂,誰不希望有一段美滿姻緣?只是夫妻之間的互動模式,往往都是互相牽扯,好像跳雙人舞,並非一定跳得順暢。往往你拉我扯,跌跌撞撞,一旦形成一種欲罷不能的惡性循環,就不容易自行突破。治療師的作用,不是站在遠處指指點點,提供專家意見,而是走入家庭的系統,抽絲剝繭、一步一步與家人把纏住的腳步解開,找尋新的舞蹈形式,讓他們跳得精彩。

 

這是怎樣的一個過程?讓我在這裡借用一位同學所發表的一段文章來描繪:

我們觀摩過李維榕老師很多個案,其中有一個個案,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這個來訪家庭,兒子是一個備考音樂學院的學生,因為患了嚴重的厭食症,在精神衛生中心住院。父親沒有工作,一心想把兒子培養成藝術家,跟著兒子到城裡讀書。母親則留在老家,說是為了工作選擇了兩地分居,其實是因爲夫妻矛盾太深,一說話兩人就會吵得不可開交。兒子夾在父母的矛盾中,一言不發,完全是一個沒有活力、精神病人的模樣!
 

在呈現了父母矛盾之後,李老師沒有勸解他們,也沒有安慰兒子, 而是提議兒子譜一段曲子,把父親說話的樣子唱出來。在直播屏幕前做現場觀摩的諮詢師一片嘩然。我也將信將疑:這個看起來病懨懨的年輕人能行嗎? 李老師卻一副篤定的樣子,堅持讓這個年輕人譜曲。在猶豫足足 5 分鐘以後,那個年輕人真得譜出了爸爸的旋 律。當他哼唱時,所有的人都從旋律中認出了爸爸的樣子:昂揚的、快速的、充滿憤怒和指責。爸爸聽兒子的哼唱,在一旁尷尬又自豪地嘿嘿笑。李老師又讓年輕人譜寫媽媽的旋律。大家也在哼唱中認出了媽媽的樣子: 幽怨地、躲閃地、暗暗反抗地。李老師又讓孩子譜寫自己的樣子: 痛苦的、隱忍的、又小心翼翼的旋律,完全表現了一個孩子在面對父母矛盾時沉重的心思。聽到兒子的旋律, 爸爸媽媽都留下了淚水,現場觀摩的諮詢師也跟著唏噓不已。最 後,李老師讓他把所有的聲音加起來,變成了一首奇特的家庭交響樂曲。在做這些的時候,兒子不再是一副病懨懨的樣子,而變成了 一個才華橫溢的藝術家。我們作為觀眾,也被這些旋律所富含的情感深深打動。

家庭治療不是一個人的故事,而是一組人穿梭在他們獨有的家庭舞台。治療師和來訪者都同屬一個七情六慾、生老病死的系统,在迷茫中尋找自己的歸屬感,又要在複雜的關係網絡中衝破限制,一同發揮家庭的潛能!

Funded by The Hong Kong Jockey Club Charities Trust (the Trust), we transformed an old building tucked away in the concrete forest in the busy Central district into a six-storey oasis. It is a light industrial design with lots of greenery where families can take a break from all the toxic substances that have soiled not only our earth but also our relationships.

The new center continues to be dedic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ystemic perspective, where training, practice and research go hand-in-hand, with one informing the other. On top of the regular clinical activities, there will also be three areas of specialties under the Jockey Club Family Therapy Programme funded by the Trust:

1) to develop a treatment approach in working with children from divorced or divorcing families,

2) to formulate a systemic approach in working with patients with mental health issues, and

3) to build on our bio-feedback family assessment protocol in addressing concerns related to children and youth.

All three initiatives involve not only providing service, but also training, which will lead to accreditation for those who have demonstrated sufficient knowledge and skills in applying these treatment modalities to their work. We will also focus on producing educational material supported by our clinical evidence, particularly video resources, to enhance public education in the promotion of family relationships.

bottom of page